停滞、绝望、希望

2023-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能够一直啃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人,一定是关心教育、有着美好的教育情怀、抱着强烈的教育改革愿望的人。

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变革的速度停滞不前忧心忡忡——“双减”政策已经落地这么久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到底是越减越“负”了,还是越减越“富”了?

对教育前景感到垂头丧气——素质教育到底如何与学校、与课堂、与一节节的常规课联系到一起,实现软着陆?

对目前教育改革遇到的各种体制障碍耿耿于怀——职称晋级堵点一大堆、想提升自己环境又不够“养人”、想实施一些小的育人小策略又担心“媳妇一个婆婆一堆”……

爱之深,责之切。

帕尔默的一句话犹如一记重锤,击醒我们的期期艾艾——只有在面对强大阻力时,才能实现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这不就是“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么?遇到了,敢于直面,找出策略,干掉他,翻过去,前面就是新的一片天。

这体制,不要也罢,咱们举旗呐喊,改革吧?

可不能脑子一热,缺了“三思而后行”。

1.体制与变革

原来,体制与变革两者是相反相成的悖论式关系,是“既此又彼”的共生关系。

下面这段话绝对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品味,不只是在教育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

体制与变革都扮演着创造性的角色,只是目的不同——

体制代表着秩序和守成,是用于保存以往来之不易财富的容器;
变革代表着流动和变化,是把能量输送给更新与改革的过程。

这个观点真的让我长见识了!

想想也是,疫情三年的洗礼,让更多的国人见识到了体制内的优势,原来我们总觉得体制就是一种束缚,总想跳出来肆意蹦达蹦跶,现在才明白体制很多时候是一种护身符。

要想一个社会一个团队健康运营发展,领导者需要拿捏好这个度:既欢迎来自变革运动中破旧立新的力量,又能利用体制来维护成果。

这应该就是跳出窠臼站在局外看问题的高屋建瓴。

所以不要埋怨体制,也不要对体制悲观失望,要学着利用变革运动的途径——将体制阻力改变成激发变革运动的动力源泉——把阻力视为起点而非终点。

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2.了解底层逻辑

真正能在变革中挽狂澜于既倒的领军人物都有这样的底层逻辑:

想要进行革新就要学会接受体制与改革相反相成的悖论式关系,既此又彼的共生关系,并借助利用体制的逻辑去汇聚改变这种逻辑所需的力量,这叫借力打力,然后借助这种积聚的力量,去改变暂时不如人意的现状,从而促使变革得以持续前行。

将体制的阻力当作“动力”,巧加利用,化腐朽为神奇,让一众对体制失望的人们从失望和挫败的渊薮中上岸,转头化作激发个人灵感和力量的源泉。

把体制当作跳板,再形象点说当作蹦蹦床,从外部发现抵制体制的各种力量,汇集起来,最终变成改变体制本身的强大影响力。

听起来有点拗口,说白了就是利用人家的优势,让价值最大化之后再造一个来,实现更新迭代,迈向美好未来……

这底层逻辑着实高明,平时被我们大多数人忽略,帕尔默教授能敏锐地捕捉到,讲述出来,给我们有幸读到的人以醍醐灌顶之悟,善莫大焉。

3.变革四部曲

到底如何在体制与革新之间“跳舞”,打破“停滞”窠臼,越过“绝望”泥潭,迈向“希望”的“康庄大道”呢?

①个体决心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到体制之外寻找生活中心;

这往往发生在对教育现状不满,对自己处于躺平状态的极度蔑视之后的反抗。

②这样的个体不再“单打独斗”,而是相识相交,形成“同心同德共同体”;

黑夜里踽踽独行的人找到了尺码相同的小伙伴,大家手挽手心连心,共同守望,奔赴前方。

③走向公众接受批判;

从停滞中走出,可能会遇上不理解的、看笑话的,没关系,就把自己告别“舒适区”进入“学习区”的种种经历乃至挣扎分享出来,接受体制下常规理念的评判。

碰撞之后才会拓宽认知,所以要大胆的走向公众接受批判。

④革新部分机制,并向现行体制施加某种压力。

这四部曲前两个阶段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三四阶段已经超出了我个人的解读范畴。

看来,我的认知还是太low,赶不上帕尔默教授的高屋建瓴,不过没关系,正如帕尔默教授在本节结束所说的“如果一个人踏上了探索内心的旅途,他就获得了从变革运动中呈现的真实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变革”。

那,就去做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