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坊

2022-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欧阳之家

  早上在视频号中,看到一条关于古法榨植物油的工艺的视频,在赣南大地上曾经遍布这种古代榨油作坊。

它主要是用来榨茶油为主,赣南山地居多,良田是不会用来种植茶树的,山多地少的地区的良田主要是用来种植水稻为主,毕竟大米是百姓的主要口粮。缺水的山地会用来种植茶树,茶油用来补充动物油的不足。

曾经有一个时期,茶油并不受欢迎。主原因是温饱还是个问题,生产效率低,大部分劳动者还需要繁重的体力从来工农业生产,因此身体需要的热量比较高,如果食用茶油会产生饥饿感,“不耐饱”,因而不受体力消耗大,热量不足的劳动人民欢迎。

今非昔比,由于工业化,机械取代了大部分劳动者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大部分人摄入的热量已经高于消耗热量。

油茶籽油主要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芥酸、胆固醇。相比饱和脂肪来说,更有利于代谢,不容易在身体内产生脂肪堆积,可以平衡身体内的脂肪代谢,对于减肥有利。

小时候,生活的农村见过那种原始的榨油坊,并且全县各处都有这样的榨油坊。古老的榨油作坊是用原始的方式生产,全靠人力和水力完成,没有使用一点现代的机械,就连碾茶仔的碾轮都是用水车带动的,因此榨油坊一般建在有水流,能带动水车的山坳里。

茶果要在秋天霜冻成熟后摘下,这时候茶果变得黑亮,茶仁的含油量就高,从茶树上摘下后,放在竹席、水泥坪上晒干,茶果晒干后自然裂开,分成几瓣,油亮的茶仔就含在其中。这时候就要用手工把里面的茶仁剥出来,茶仁被剥出来之后,还要再把茶仁晒上几天,等茶仔完全干燥之后,就可以送到榨油坊了。

儿时在乡村里到处跑,好奇心很强,只要有新奇的地都会去一探究竟。榨油坊在离墟三公里左右的地方,离公路不远处的一座矮山下面,路边有一条小河,汇往出了山口后的大河,过了一座木板桥后,走一片水田和一片菜地,就看到低矮的平房榨油坊了,它的门前有一个不是很大的晒场,记忆中它是不锁门的,是青砖柱和泥砖盖成的,屋顶盖了瓦,樑柱裸露着,在屋内能看到瓦面,很是简陋。作坊内左边是一座很直径很大的松木镂空的榨油槽,它的地面下挖一个深深的凹槽。房梁上悬着一根已经被磨得发亮的木棰。它是用来敲击木楔,挤压茶油饼出油。

榨油坊的大堂之中还放着一台碾仔槽,晒好的茶仁就放在碾槽里碾压成碎末。碾仔槽的后面有一个台阶,上去后有一扇后门,出去后可以看到一架巨大的水车立在屋后的沟渠之上,渠的上游有一道水闸,只要水闸开放,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之下,水车就可以转动起来,通过水车的轴带动榨油坊内的碾轮转动起来,碾磨槽内的茶仁。

这种利用水力驱动的水碾史料上记载:

水碾是石碾里面的一种,元王祯《农书》描绘的石碾。石碾最早见于东汉文献记载,可用人力、畜力或水力驱动。王祯《农书》记载:“下作卧轮或立轮,如水磨之法,轮轴上端穿其碢榦,水激则辗随轮转,循槽轹谷,疾若风雨,日所毇米,比于陆辗,功利过倍。”

《魏书》记载崔亮“读《杜预传》,见为八磨,嘉其有济时用,遂教民为碾。及为仆射,奏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其利十倍,国用便之”。由此可见,不仅水碾的加工效率大有提高,而且其生产效益也颇丰厚,对于社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当时日趋发展的寺院经济势力,也开始主动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介入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北魏街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就描述当时的景明寺已经利用水碾进行生产加工:“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沉浮于绿水。碾硙舂簸,皆用水功”。

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尚书仆射庾虞诩曾上书说“禹贡雍州之域,厥田惟上。……北阻山河,乘陀据险。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及光武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也”。

榨油坊采用立式水车驱动,大概是因为水渠的水流并不是很急湍,所以采用立式水轮,取得更大的转矩。

坊内还有柴火灶,碾好的茶仔,倒在铁环型具上,掺上稻梗,捶击成圆饼状,放入榨油槽,排列成圆桶状,开始钉入木楔,巨大的楔力使茶饼里茶油滴到下面盛油木盆中。

茶油坊开工时,仅仅看过一次,还是由父亲领着,那油坊工人高高推起木棰,跳起的动作,轰击木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近年来开车路过那个榨油坊,发现它已经淹没在新建的楼房之间。据说,在通往南粤的深山古道旁,还保留了一间完整的古法榨油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