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读书不在纸,行路不在远
读书不在纸,行路不在远
文/石岩磊

有网友说:“我曾每天在‘简书’上更文,坚持了100多天后,就感觉自己仿佛被掏空了一般,没了新鲜话题没了一触即发的灵感,便打算停下来休整一下沉淀沉淀,很想知道你是如何做到常年累月笔耕不辍的。”我答复道:“写东西的确是个输出过程,时间长了自然会遇到瓶颈期,解决的办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我采用的是倒逼法,即通过天天的写来迫使自己不停地学,不断地从读和行中汲取营养。”
宋代大儒朱熹在《观书有感》诗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有了“汩汩”流淌的清泉,池塘理所当然地不会被绿藻覆盖,方能“天光云影共徘徊”,那写文章的活水来自何方呢?应该源于阅历,其中既包含锲而不舍的“阅览”,也涵盖坚韧不拔的“经历”,即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这句老话在现今时代又有了新的含义,一味地抱残守缺只会让自己深陷难以自拔的泥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之所以影响深远,是因为古往今来的科举和高考是人们出人头地的重要路径,可考试考核过后能有几人还心甘情愿地读书?尤其是当今社会,书本的墨香已变得虚无缥缈,各种电子产品的诱惑越来越大,公交地铁上、大街小巷中以及学校写字楼里随处可见“低头一族”,人们惊呼手机成了目前戕害国人的最大“毒品”。
实际上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对于想学习的人,手机反倒是良师益友,可以随时便捷地阅读,能够随手查阅各种资料,而对于不想读书的人,即使硬塞给他本世界名著,他也只会是心不在焉或是昏昏欲睡。关键是看有没有利益导向和驱动,假如靠爬格子足以养家糊口,那许多人就不会蠢蠢欲动于地摊经济了,至于是翻看书页还是浏览网页仅是形式不同而已,全民阅读为何非要局限于纸质书呢?
令李白心有余悸的“行路难”早已成为历史,现代快捷的交通消弭了天涯海角间的距离,人们出行的难题除了有钱、有闲的困扰外,还有观念上的误区与偏见,总以为最美的风景在看不到的地方,而没意识到自己就站在他人的诗和远方之上,每个人都装饰着别人的梦,而不愿俯瞰自己脚下的精彩,因此常常急匆匆地上路,又满身疲惫地折回,徒留一声“不过如此”的长叹。
可我常常在家门口就能发现美景,或是一花一草的惊艳,或是天边一抹彩霞的惊喜,或者是流浪猫狗带来的感触,每次出门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的切身体会是“景不远人”,只要你留意去观察,一定会察觉到别样景致,可能是叶尖雨珠的晶莹剔透,可能是花蕾初绽的娇柔婀娜,也可能是蜂蝶绕蕊的翩跹婆娑,总有一瞬令你怦然心动,最终参悟到“心不远景”的禅机,在忘情中将自己融入到花草树木里,没了远近,没了冬夏,只有唯美的时光浅吟低唱。
读书不在纸,行路不在远,万卷书可以出自手机,万里路可以成于小区,读与行便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畏途,人们即可轻松地收获丰富的阅历,给大脑注入丰沛的储备,也就不会轻易地被挖空了,文字便演化出无穷的排列组合方式,墨迹绘就的篇章即能饱含烘焙出炉时的馨香,思绪也会如蚕丝般绵延不绝了。
202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