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来了~~
2016年,三位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作为他们的母国,英国、西班牙、中国理所应当大张旗鼓举办各类活动传播经典。
西班牙方面的情况不得而知,中英两国相比,英国对于莎士比亚的投入程度明显胜人一筹。譬如,在汤显祖的母国,上海大剧院反而早早推出了“爱上莎士比亚”系列演出季——11台18场的戏剧、芭蕾、歌剧等剧目,其中包括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中国首演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及《亨利五世》、瑞士日内瓦大剧院芭蕾舞团的《仲夏夜之梦》、上海芭蕾舞团的《哈姆雷特》、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麦克白》……
面对这些饕餮大餐,即便只知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之名或名言“生存还是毁灭”,也会馋涎不止,如我。因而怀着凑热闹的心情在现场观看了《亨利四世》(上)及英国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的《戏剧青春派:粉墨登场(根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及其戏剧改编)》。前者精美、绚丽得目不暇接,门外汉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反观后者,倒是挺适合莎士比亚入门的。
编导帕特西·罗登堡研究莎士比亚40年,除了戏剧、诗歌本身,对莎翁的个人情感生活关注颇高,原因在于某些戏剧正好影射出了他当时的人生经历。因此,整部剧巧妙地利用莎翁的戏剧来演绎其人生的重要节点,并通过一首首十四行诗进行连接,串起了他与妻子安妮的人生故事,最后以安妮深情朗诵第116首十四行诗纪念亡夫而落幕。
整个过程中,诸如《威尼斯商人》、《约翰王》、《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李尔王》、《亨利四世》、《裘里斯凯撒》等多部戏剧的经典片段轮番上阵,让观众过足戏瘾。值得一提的是,影射丧子的《约翰王》、父女关系紧张的《李尔王》,揭示了莎翁与其笔下人物人性共通的一面,令人动容不已。
此次,市政厅音戏学院台前派出清一色的大三学生阵容主打,幕后人员虽以教员为核心,但灯光与声效设计的重任仍旧交由学生,正好点了“青春派”的题呢。当然,这个“青春派”还意味着“国际范”,在演出队伍中瞧见了非洲裔、印度裔、拉美裔的脸孔,精湛的演技使得伊丽莎白时代的高冷中古英语从他们口中流露毫无违和感可言。尤其是扮演莎士比亚的非洲裔男生,可谓是这出剧目最出奇制胜的一笔——原来莎士比亚真是世界的。
“莎士比亚”既然来了,便不会就此停下在中国的脚步,我也想继续随着它,来一次人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