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对西方社会文化与宗教的一些思考
2019-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黑泽曦
与中国传统节日不同,西方世界,特别是原罗马帝国疆域下的国家,他们的传统节日往往与基督教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是随着农历节气演变而来,如春节、中秋、清明,这些重要节日的名称本身就是节气的一种。而西方国家则很不相同,他们最大的节日是圣诞节,即耶稣诞生的日子。最大的活动则是圣诞节前一天晚上的平安夜,其性质和地位与我国的除夕夜相似。除了圣诞节平安夜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方节日,不同西方国家还有属于自己的“圣徒节”,大致是在该国家历史上出现过有名的基督教修士,做了许多好事或者引发了一些“圣迹”,死后被追封为基督教圣徒。这样的圣徒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和许多慕名而来朝圣的教徒。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是一个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与中国的汉字、儒家文化不同,宗教在整个西方历史都是最最重要的。历史上的欧洲,不同国家的人并不会因为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而有所隔阂,因为他们都信仰同一个宗教。这点有必要在西方历史里做一个更细致的讲解。众所周知,整个欧洲曾经统一为强大的罗马帝国,时间跨度上千年,虽然不断的分化、衰落,但从没有真正消失。欧洲历史上许多强大的国家,都声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虽然欧洲再也没有完全统一过。罗马帝国给整个欧洲的遗产分为3个主要的部分:基督教、拉丁语、古希腊哲学。 基督教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罗马最强盛的时期,基督教被不断迫害,但信教者仍与日俱增,最后迫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罗马皇帝公开信仰基督教,并且变更基督教为国教。罗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同时拉丁语也成为基督教的通用语。在罗马衰落,蛮族崛起,整个欧洲四分五裂,罗马文明颠覆的时候,是基督教保留了罗马文明的火种。西方蛮族文明上的落后对整个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的打击是几乎致命的,整个西方陷入了长达千年的西方中世纪,落后和愚昧,在这片曾经诞生强大帝国和科学、哲学的土地上肆虐。归于基督教的顽强,欧洲的新主人,那些前不久还在森林里如野兽般落后的野蛮民族在统治欧洲后纷纷改信基督教。这里当然有政治的考量,罗马分裂后的大大小小的国家需要一个统治的合理性,还有什么比这片土地原有的国教支持,并说是“天权神授”更来得靠谱呢?
同样的,伯爵领地上的骑士也会有自己的一块庄园,衣食无忧,只对自己的伯爵效忠。基本上是谁给我土地,我就对谁效忠。这种西方的封建制度好吗?当然很不好,因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玩了恐怖的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后就被秦始皇果断抛弃,后来历代君王都没有恢复分封制,都采取了更为稳健的中央集权制度,即国家政府行政官僚体系来治理国家,这比把几乎所有的权利交给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伯爵、侯爵要强太多了(西方中世纪,绝大多数的骑士、贵族都大字不识,且极为粗鄙)。若按历史的车轮,西方也会出现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在漫长的中世纪却并没有发生,这与他们的政教合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密不可分。
中国靠强大的儒家思想和官僚体系治理国家,压制贵族势力,西方用强大的基督教来压制国王的权力。在中世纪野蛮的西方,贵族对待老百姓如对待猪狗,在自己的领地随意杀人放火,强买强卖,奸淫妇女……只要领主对自己的国王或伯爵效忠,提供兵力维护其统治,他们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如同国中之国。中国靠全国统一的法律,他们则靠宗教。西方中世纪的普通老百姓在教堂周围建立自己的居住地,他们的信仰坚定,必须要经常去教堂礼拜,同时教堂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的安全。如果一个中世纪领主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那么当地的基督教教会就会给国王写信请求削蕃。国王则利用教会来清除异己,同时降低国内矛盾,因为国王的权利来自上帝,而自己的封臣做了邪恶的事,这是不敬上帝的行为,国王必须处理。所以,在野蛮的欧洲中世纪,朴实的老百姓对抗封建领主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基督教,因为几乎所有的民众都信仰基督教,教会有责任保护这些信徒。
平安夜为什么叫“平安”夜,或许在那个持续一千年西方野蛮中世纪里,只有这充满上帝荣光的一夜,才是真正平安的吧。普通民众信仰基督教,在那个年代或许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从现实主义上讲,得到教会的庇护,在某种程度上是安全的。
中世纪的西方诸国在基督教的支持下从野蛮的掠夺,转变成“合法”的君主。因为原本便是部落制的蛮族,体质上便不可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帝国,欧洲便分裂了,分裂成各种封建制度的国家。这与中国的春秋时期类似,“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句话几乎能概括整个封建制度的内涵。比如一个蛮族部落的首领,带着自己的族人掠夺了罗马的一个省,感觉这里不错便打算定居下来。获得基督教的支持加冕成国王后,发现问题来了。部落氏族往往是一个个家庭制的,一个大家庭可能有几十人,一个部落会有上百个这样的大家庭,这几千人浩浩荡荡的征服了罗马一个行省并建立一个国家,里里外外都需要大量的武力来维持统治。其中家庭人数最多,个人名声最大的自不用说登基为国王,那么其他强大的家族也势必要安抚,于是国王把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大家族的族长都分了一大块土地,赋予他在自己封地几乎全部的自主权,并要求该伯爵、侯爵、男爵对国王本人效忠,在国王需要军力支持时,带上自己的军队前来服从调遣。
同样的,伯爵领地上的骑士也会有自己的一块庄园,衣食无忧,只对自己的伯爵效忠。基本上是谁给我土地,我就对谁效忠。这种西方的封建制度好吗?当然很不好,因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玩了恐怖的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后就被秦始皇果断抛弃,后来历代君王都没有恢复分封制,都采取了更为稳健的中央集权制度,即国家政府行政官僚体系来治理国家,这比把几乎所有的权利交给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伯爵、侯爵要强太多了(西方中世纪,绝大多数的骑士、贵族都大字不识,且极为粗鄙)。若按历史的车轮,西方也会出现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在漫长的中世纪却并没有发生,这与他们的政教合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密不可分。
中国靠强大的儒家思想和官僚体系治理国家,压制贵族势力,西方用强大的基督教来压制国王的权力。在中世纪野蛮的西方,贵族对待老百姓如对待猪狗,在自己的领地随意杀人放火,强买强卖,奸淫妇女……只要领主对自己的国王或伯爵效忠,提供兵力维护其统治,他们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如同国中之国。中国靠全国统一的法律,他们则靠宗教。西方中世纪的普通老百姓在教堂周围建立自己的居住地,他们的信仰坚定,必须要经常去教堂礼拜,同时教堂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的安全。如果一个中世纪领主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那么当地的基督教教会就会给国王写信请求削蕃。国王则利用教会来清除异己,同时降低国内矛盾,因为国王的权利来自上帝,而自己的封臣做了邪恶的事,这是不敬上帝的行为,国王必须处理。所以,在野蛮的欧洲中世纪,朴实的老百姓对抗封建领主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基督教,因为几乎所有的民众都信仰基督教,教会有责任保护这些信徒。
基督教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载体,全国能识字、写字、专研科学、神学、哲学的人几乎就只能是基督教的修士。所以现代大学的前身都是西方社会的某某基督教修道院。中世纪的基督教内部只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士,一部分是修士。可以理解为教士是行政职务,修士是僧侣。他们都要学习哲学、拉丁文、修辞学、神学,还必须信仰坚定,是当时社会的理性与慈悲的化身。教会通过上帝的名义赐予国王统治的权力,同时遏制国王的权力。这也是为什么当罗马教皇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许多欧洲的国王、贵族砸锅卖铁,借高利贷都要去打,因为他们的权力来自教会,不敬上帝是比武力更容易使他们政权颠覆的存在。上到国家政府,下到黎明百姓,他们都生活在教会的掌控之中。
平安夜为什么叫“平安”夜,或许在那个持续一千年西方野蛮中世纪里,只有这充满上帝荣光的一夜,才是真正平安的吧。普通民众信仰基督教,在那个年代或许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从现实主义上讲,得到教会的庇护,在某种程度上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