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寒风里回想那些年读过的重量级图书
在北京的寒风里排队做核酸检测时,带了本大部头的《大流动》边随着队伍的缓慢移动边看书。
在手机时时不离手的互联网时代,看纸质书这事儿显得有些行为主义,甚至有人专门将地铁上的纸质书阅读者拍下来发到网上。可见此等场景之罕见。
说到看纸质书,忍不住来聊聊这几年读过的一些有份量的纸质书。
新年看的第一本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地理书《丈量世界》讲述了500条经典铁路路线中的世界史,作者是《孤独星球》的专栏作者,游迹所至,去过许多地方,是位既懂得许多地理历史知识,又亲身走过许多地方,难得做到知行合一的作者。
这本书不光是一本介绍了500条火车旅行线路的旅游手册,更是一本围绕火车线路展开的,关于这些线路的地理、历史综述路书。书是好书,也是巨著,一本重量近3斤的书,被家人喻为,要吃饱饭才拿得起来的书。
上次读如此厚重的图书,还是美国大学生们的地理通识课本《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此等皇皇巨著,令每天背在包包里利用通勤时间抽空一看的我总有一种自己每天在做负重训练之感。
有过类似经历的还有布赖恩·费根写的《考古学入门》,这也是一本大学通识类教材,同样是入门级图书,同样的自带科普属性,同样也是一本既有趣又有料的书。
和前两本相比,这本500多页的书不算太过厚重,但举凡是社科人文类图书,阅读速度都远不能与如励志、生活方式类图书相比。我成日背着这本书在包包里,每天利用通勤时间看一点,看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算看完。
算起来,每天唯一一点阅读时间,也不过是早晚通勤路上能挤出一点。身为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个人通勤时间也极其平庸,和北京平均通勤时间基本相等,一小时左右,这其中可以打开一本书看的时间大抵在半小时到40分钟,我把每天这一小时的路上看书时间简称为一通。
如果是生活方式类图书,类似《爱上收纳》、《爱上下厨》、《爱上整理》、《爱上烘焙》那种,只需一通,或说一天时间就能看完。而且是每个字都仔细看一遍,并标出重点那种读法。
但是,对于《考古学入门》、《地理学与生活》这种较之生活方式类图书更加烧脑的所在,一天只读了半章内容是常有的事情。
我还记得,当初因为《考古学入门》读的太过缓慢,以至于读到最后对于前面一些内容的印象都有些模糊不清,以至于不得不翻回重温一下,也算是很令人哭笑不得了。
如果你问我,那种书更好,我想说,各有各的佳妙,我从生活方式类图书里学到实用的小菜制法、收纳方式,也从人文社科类图书领略到考古的有趣,极光的美好。不同的图书带给我不同的收获,同样的快乐,这便是我在路上读各种纸质书时的最大感受。
有空,还是要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