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团队5#ShareMove 49天自我修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当年的留学路——《留德十年》读后感

2016-01-23  本文已影响497人  布酱
图片来自网络

读过了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清华园日记》,对过去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求学之路和生活状态越发好奇,于是又继续找来他的这本《留德十年》。季老在这本书里翔实地记录了他是如何走上出国求学之路,如何千里迢迢奔赴他乡,如何在欧洲辗转求学,如何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如何费劲千辛万苦重返故土。作为同在海外求生存的笔者来说,一方面书中提到的不少经历读来都颇有共鸣,另一方面也深感时代变迁给留学这件事带来的变化。其中有三段经历的描写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即他坐火车跨越欧亚大陆的旅途,在哥廷根大学努力求学的过程,以及二战爆发后所遭受的战火洗礼。


远赴他乡

在十几个小时就能飞到地球另一端的时代,花十多天坐长途火车的经历实在漫长,足够发生太多有趣的事情了,光是吃喝的问题就够讲一大箩筐,更何况大部分时候语言都不通。季老的一大篮列巴,香肠,黄油和罐头再加上装热水的铁壶,引出了不少故事,比如常常讨要热水喝的老太太,餐车服务员的那些飘香却昂贵的食物,被海关人员细细检查的铁壶。大学时代笔者自己也常常坐卧铺火车,那时候也像季老一样是个穷学生,几乎从不买餐车的食物,觉得不实惠,都是提前买一大包零食,在车上和熟识的不熟识的人天南海北地神侃,在各种接地气儿的故事中,一车人共同期待一个逐渐靠近的目的地,那种情怀是坐飞机的高时效性所无法给予的。有趣的是,季老虽舍不得花钱吃牛排,却在火车站花五角美金向农民买了一颗大松果,只因为从没见过那么大的松果,“太可爱了”。花这样看似无谓的钱,反倒让我觉得有些感动,穷酸又严肃的大学者,内心也保留着一片对美好小事物的爱惜。

求学之路

在德国的十年学术生涯中,季老也像每一个求学的人一样经历过各种迷茫和挫折。他坦白了自己对学习目标的动摇,课堂上听不懂时憋屈的怒火,失去信心的痛苦,看一个大学者讲述亲身经历的这些过往,笔者时不时都会忍不住默默地在心里小声说,啊,我也遇上过这样的事情,原来不止是我会这么想。于是好像不知从何处得到了鼓励和信心,对那些常常钻牛角尖的事情看开了许多。季老的求学生活也和现在的大部分博士生一样,每天从早到晚一成不变,除了吃喝拉撒几乎都花在学术研究上。他的目标很单纯很坚定,即使有前辈好意指点,他依然不求官场通达也不求发财致富,只求学问。他在日记中写道:

在这比较长一点的安定的生活里,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荣光而这荣光将永远不会消失的文字。

他凭借坚韧的毅力,严谨治学的态度,最终越过龙门学成归来。急功近利的浮躁和投机取巧的心思,有时候能偶然成功,而更多时候则是要看耐性,功夫下到了,时间自然会开花结果。

那个时代的留学生和如今一样,既有勤奋刻苦的人,也有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某些低素质的中国学生租住过的房子,房东吃了亏便不肯再租给中国人,这种莫名委屈的白眼笔者也曾遭受过。中餐馆等国人聚集的地方充斥着不文明的行为和扭曲的潜规则,仿佛缩影为一个小型中国社会,如今在海外也屡见不鲜。季老不屑于同此类人来往,他幸运地遇到几位莫逆之交,例如章士钊的儿子章用。坚持追求知识与真理的人走的都是一条寂寞之路,能遇上志同道合的友人,实乃人生之大幸。

战火洗礼

由于战争原因,季老和几个同学成了“无国籍者”,变成了彻底自由但不受保护的人。战争仿佛一场噩梦,到处都充满饥寒交迫和轰炸威胁,头顶上飞机嗡嗡作响,陆地上的人们却并不是每一个都在拼命逃进防空洞。季老遇见流体力学权威教授在仔细观察爆炸气流如何冲击毁掉一段短墙,地球物理学家返回去抓住机会做现场实验,吐火罗文专家在一片碎玻璃中伏案研读书籍,面对这样誓死忠于学问的大师们,有什么好说的呢?对学问达到痴迷的境界,在如今这样物欲横流的太平年代尚且难能可贵,在战时则可歌可泣了。

季老笔下的“挨饿”写的并不十分哀怨,虽然他也描述了这种折磨是多么难熬,但帮农民摘苹果而得到许多土豆,千方百计为老教授烤一个蛋糕,分享特供给盟国友人的牛肉和白糖的喜悦,偶然受到青田商人的热情招待,等等,这些事更凸显了稀缺的食物所带来的纯粹的感动。至于人身安全问题,季老也没有把防空洞中和山上的躲避一味描绘成恐怖的苦难,进防空洞也带上书稿,山林也成了世外桃源,他写道:

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对一个经历过“铺地毯”式轰炸的人来说,生命的宝贵固然无需多言,而即使活在地狱般的环境里,人生的乐趣也会赋予生命最深刻的意义。


大师往往笔触都极其谦逊平实,季老在这本书的前言也一再强调他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而要追求“实事求是”四字。为了反映最真实的记录,文中多次直接引用当年季老的日记原文,比如思乡之情,被炮火轰炸的经历等。甚至对于一些似乎不那么值得大肆声张的方面,季老都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比如为了“镀金”而向往留学,对取得博士头衔的动机,等等。在描述他的经历和身边的人时,季老也采用近乎流水账一样的白描来记叙了许多琐事。但这样的写法并没有显得无聊,反而使得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留学之路的沧桑,点点滴滴之间很是打动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