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到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实不必如此。
常常听到周围的朋友朋跟我抱怨说他的同事或者朋友特别自私,一起出去吃饭,总是点自己爱吃的,不顾及别人,她心里很不爽但是又不好说什么。我问朋友,那你告诉他们你想吃什么了吗?朋友说,我什么也没说,朋友紧接着解释道,因为他们也没问我嘛!顾及别人是起码的礼节,在一起吃饭那么多次,他们也应该了解我的喜好的。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怨怼,觉得自己是最友善、最遵守规则的那个人,可最终却成为最委屈、最怨恨的人。这是怎样一种迷思呢?《成长到死》一书中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混淆了包容和尊严的界限,没有适时的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导致自己很愤懑。
责怪别人并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身心健康是需要自己来负责的。在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时,我是否将这些要求提出来还是在为指责他人和自以为是的懦弱找借口?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这些其实都是很常见的,比如跟同事合作一个任务,对方专制霸道的态度让你很不舒服,但是为了任务顺利完成,你委屈自己将就他的工作方式;宝宝的到来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压力,如何跟老公分配时间成为了很多妈妈的苦恼,由于宝妈自带强大母爱光环,总是不自觉的承担了更多照顾宝宝的职责,结果心生抱怨“为什么自己的老公毫无责任心?”
虽然说生活中的不满总是不可避免,但是作者建议我们尝试使用BIG生活法则,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服一点。
《成长到死》
BIG是指界限、尊严以及包容。实践BIG法则就是要我们表明,我们要以包容心揣测和对待别人,并且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明确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能容忍。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不然。
首先以包容之心揣测他人,就是说当下我们对他人心生抱怨时,试着假设他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了,这样想的话,会让你的生活好过很多。也许有人会说有些自欺欺人,但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快乐,阿Q精神也值得啊。人们常常因为情绪的失控将怨气归到人而非事情本身,不由自主的觉得别人是针对你这样做。怀有包容之心的假设让我们免于评判他人,专注于事情的本来面目而非事情本应该怎样。
《成长到死》
另外我们不应该以自己对别人划定的目标为基准来审视和评价对方,而是要尊重他人本来的样子,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不应以他人可能成为的样子去爱他们,而是学会爱当下的他们。在不断自责的时候,我们有时候需要停下来,对自己说“拜托,我现在正在尽力呢。”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仅仅代表个人,没有谁代言着真理。
同事强硬的工作态度让人不舒服,假设他已经尽力的克服自己的急脾气了,但是繁重的工作压力总是让他焦虑,他也只是想把任务完成好。丈夫不能承担更多的家务,也许他白天应酬很辛苦,晚上还睡不好,第一次做爸爸,他已经尽力了,没有人是天生的父母,或者他认为按照自己的标准自己俨然是个模范爸爸模范老公了呢。
但是当现实与你的要求有巨大差异让你难受时,怎么办?还要继续包容下去吗?no,那我们就要学会设定清晰的我们尊严界限了。
《成长到死》
当然面对自己接受不了的要求和情景,多承担起表达自己欲望和需求的责任。明确的告知别人哪些事自己能接受,哪些不能。确保自己和他人尊重这些界限。
比如朋友跟同事一起吃饭时,要弄清楚自己是希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还是委屈自己以避免让别人认为自己难伺候?跟同事工作很难受,那就弄清楚你自己到底愿不愿意承受他的专制来成全工作,或者直接告知他,别拿他的霸道来压制自己。面对新爸爸,明确的告诉他自己需要他给你怎样的支持?也许提出要求时很煎熬,但一旦等你明确要求,就会发现事情比你想像的容易解决。因此为了自己的尊严,要明确告知别人自己的喜好,拿出勇气满足自己的要求,避免事后的抱怨和指责。
不要把自己变成积累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不能自以为是的希望每个人都了解你,学会BIG法则,用最包容的心善待他人,鼓励自己维护自己的欲望和要求,这并不矛盾,鼓起勇气,你会发现,沟通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