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的路,归家的途(下)
2017年4月16日周日晚八点考完试等着坐火车回北京,从火车上下来的年轻妈妈轻松且愉快地对孩子说,回家啦。而我,恍惚思考了一下,计划什么时候回家一次。
离家的路与归家的途的距离相同,但是由于出发的方向不同,情感的收放,有了很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从离家开始,回家变得令人特别期待。随着年龄见长,这种期待并未淡薄,反而日渐浓厚。
初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家,没有家人陪伴,满眼都是陌生的人,连声音都不由自主低上几个分贝才会心安,而家作为安全港湾的念想也殷切起来。清晰记得上了初中第一次回家,我们初一新生五点就起来洗漱装备好,结果到了宿舍楼底下才发现没有开门。我们在楼梯口叽叽喳喳互相诉说着自己的兴奋,结果初三学姐穿着睡衣,迷迷瞪瞪地走出来大声抱怨着,烦人不烦人啊!我想这个学姐在初一时是不是也对回家如我们兴奋,我们在初三时是不是也对回家如她们淡定。这个未可知,总之那种小鸟归巢般的欣喜,是肯定的。
高中时期由于课业的紧张,每两周放两天假,而且都是周五下午上完两节课才放假。由于家实在是偏僻,都让回家的途变得异常艰难,混合着回家的欣喜,最后总是调出一杯意犹未尽的甜酒。每一次回家都要从学校急急忙忙赶最后一趟回家的班车,学校下课三点四十,到家得晚上八九点了,而周日早晨就要坐车去上学,只在家停留周六一整天,可不得是意犹未尽。坐上回家的班车,时值夏天,泛着金芒的温暖夕阳挂在树梢,逐渐没入地平线,我呆呆地望着那远在天边的画,只觉得整个心都被它温柔地包围着,想缓缓地说,这实在是美,对的时间对的心情对的景,大概只能用泛滥又概括的幸福二字来生硬地表达了。
到了大学,没有了十分明确的回家日期。一方面,如果想回家,周六日、法定节假日、甚至每个学期的中后期一部分课程结束之后都可以回家。另一方面,读大学并不仅仅是完成课程,完成考试,完成毕业论文那么简单,总是有一些身不由己或心甘情愿在里面,回家日期只会不定期延后却没有提前的。大学里没有类似中学的强制促进之后,是自律的开始。在大学里,虽然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对自己能力的培养体系,却也好好完成考试,尝试兼职,认真考证。每当即将完成一个个任务时,总是精疲力尽的前夕,需要休养生息,这个时候回家就显得急切起来。尽管回家之期总会一拖再拖,但最多不超过两个月,这是我能撑到的极限,否则血槽已空,后劲不足。而每一次回到家,我都会放空大脑,睡到自然醒,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然后满血复活,重新回校又是一条好汉。
研究生的生活更类似于工作,有了法定节假日和固定的寒暑假日期,当然比上班更灵活,灵活增加,也可能灵活减少。研究生不再是大学时尝试着承担责任,而是已经在担责任。在生活中,我会注意有什么是对父母健康有益的东西,给她们买回去。回家的次数变少,买的东西变多,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幸福到底是什么,或许,幸福只是出发地与目的地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