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读后感写作方法读书心理

散文课程学习笔记⑧ || 第四讲:如何用选材推动散文的纵深

2023-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疏雨圆荷

第四讲:如何用选材推动散文的纵深

本课主讲老师:傅菲,百花文学奖得主,三毛散文奖得主


知识点:

① 用可赓续性的选材,推动文本移动

② 用可燃爆性的选材,推动空间起伏

③ 用描写代替叙述,增加文本的饱满度

④ 用碎片化素材,通向更广阔的哲思


如何用选材推动散文的纵深

①  用可赓续性的选材, 推动文本移动

什么是可赓续的选材 ?

含义:用缘起带出系列素材,素材之中套出下一个素材,下一个素材再套出下一个素材, 一直套下去。

※ 特征: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线,牵动着文本延伸。

※ 优势:脉络清晰、完整。


案例 |傅菲《似斯兰馨》

素材线:

① “我”送“年迈的父亲”去探望病危中的“马英明伯伯”

② “马英明”来“我”家做油漆,与“父亲”相识

③ “父亲”对“马英明”谈起木柜的来历,和民安牺牲有关

④ “马英明”在给木柜上油漆时总是哭得异常

⑤ “马英明”与“父亲”以兄弟般的情谊交往

⑥ “马英明”在木柜上题写“似斯兰馨”的过程及其含义

⑦ “马英明”病逝后,他儿子来看望“父亲”,表明“马英明”是逃出虎口的英烈后人

缘起 —— 带出系列素材


※ 选取可赓续的素材,以达到文本移动、延伸的目的,构建更有广度和深度的空间。

※ 是叙事散文选材的常见方式,如周晓枫的《你的身体是个仙境》,

※ 江子的《高考记》,庞培的《五种回忆》。


02   用可燃爆性的选材,推动空间起伏

※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空间的起伏,它的纵深处才会更令人印象深刻。

※ 用可燃爆性的素材,点燃读者的心灵火花,制造文本的高峰。 一个个高峰制造出文本错落有致的起伏形态。

※ 优质文本必须要有令人难以忘怀的高潮出现。


02   用可燃爆性的选材,推动空间起伏

案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细数了百草园里的动植物后 →   → 写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

※ 当百草园进入枯燥的冬天 → → 写冬天在百草园里用筛子捕鸟的趣事

※ 以为童年是一直这么无忧无虑 → → 开始写三味书屋严厉的老先生

※ 以为学生们在管教下会循规蹈矩 → → 趁先生不注意,在纸上画画

“意料之外”的素材,构建出起伏的情感空间,写出孩子自由的天性和老先生管教下的压抑,这就是文章的纵深所在。


案 例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把生活的地域契入“雨”中                              

※ 写惊蛰后,台北的雨

※ 写历史中的杏花雨

※ 写美国的雨、大陆的雨、日本的雨、

※ 马车时代的雨

※ 写日常生活中的雨

 燃爆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雨,呈现出了空间的置换、、时间的置换



可 燃 爆 性 选 材 的 属 性

※ 意料之外,可加深读者记忆。

※ 与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复杂性相勾连,从微小的素材中,窥见更大的精神世界。

※ 有自己的空间,或情感的,或语境的,或蕴意的。小空间组成大空间,最后构建起文章的起伏。


03 用描写代替叙述, 增加文本的饱满度

散文写得饱满,既是指作者在文字中洋溢出来的情感,也是指素材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 丰富性和完整性的素材,是构建散文纵深的基本要素,因为选材会不断叠加,以此推动散文的纵深。

※ 文本要饱满,经验丰富的作者在应用素材时,会不断细化素材,注重细节的琢磨,使素材体现出更大的丰富性和张力。

※ 训练细化素材的能力,可以尝试用描写代替叙述。


叙述与描写

叙述是用简练的语言陈述事实、交代前因后果。

描写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刻画人物的状态、事情的细节等,  比如写一个人物,有肖像、有神态、有动作、有心理、有行为习惯的固有方式、有说话的语气、有处事的个性。


口案例 || 写丧子的哀伤母狗

叙述:  “我”经过菜园时,母狗对着“我”狂吠,小狗从草丛爬出来向“我”表示友好。再去菜园,小狗死了,  “我”把小狗埋了,  母狗非常哀伤。

补充描写的信息: 

菜园的环境;母狗和小狗的外形特征;

为什么母狗带着小狗经常出现在菜园;母狗与小狗亲昵的状态;

小狗为什么会死;小狗是怎么死的;小狗死后的状态和母狗哀伤的状态;

小狗死后,母狗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  “我”埋狗的过程和内心感受。


注意事项

※  叙述也很重要,它能快速推着情节往前走,但初学者容易通篇叙述,缺少细节,使文章单薄。

※  刚开始练习时,把叙述语言转为描写语言,是在牵引我们思考,要让人物、场景、故事更饱满,需要细化哪些素材?

※ 有了细化素材的意识后,再让叙述和描写交织。


案例 | 草白《带灯的人》

祖母的一 生致力于制造炊烟,即使在年老体衰、摇摇晃晃的暮年,还习 惯像先人们那样生火做饭。古人用木和金燧火、用石头敲出火,祖母用的是火柴,那种涂着红色易燃物的火柴头,很方便制造出火花,也很容易因受潮而覆灭。当火柴逐渐退隐,打火机取而代之,祖母娴熟地用打火机点燃松针、麦秸秆、铁狼萁, 或许还有烟蒂。她习惯在喂柴的时候 吸烟, 火光和烟雾在她脸上聚拢起来, 又慢慢散逸开去。

将“祖母”的体态、动作、神态、不求人的自尊心、孤独的日常生活、对老式生活的留恋,都呈现出来。

(如果是用叙述的方法来写,一两句就写完了)



案例 || 草白《带灯的人》

从前,檐下有燕子呢喃,后院有哑巴学语。现在,  家人、哑巴和燕子都离开了。窗户被垒起的木柴封住,只够漏进一 些微光。光线落在陶罐、  酒瓮、瓶子和碗钵上,也落在油腻腻的毛状灰尘上,  它们板结成团, 不轻易挪动位置,  衰老的人早已学会与其和平共处。某次织网或诵经的间歇,祖母倚靠窗前休憩,将花白的脑袋无限靠近外面的声响和光,但绝不探出头去。她不想被注视、呼唤和谈论。

光影交织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案例 | 草白《带灯的人》

祖母倚窗休息的片段,作者是如何细挖素材的?

※ 环境描写:有声音、有画面、有对比、有由远及近的视角。

※ 动作描写:祖母靠在窗前,但绝不探出头去。

※ 心理描写:她不想被注视、呼唤和谈论。

总结:从景到人到内心,细节不断叠加


案例 | 草白《带灯的人》

穿插非普通的日常素材,能避免日常细节描写带来的疲倦

※ 倒叙、插叙、直叙、铺叙的方式,构建了“祖母” 一生的“长廊”,也构建了文本的“长廊”。

※ 转 角: “祖母”腿脚不便之后,生活出现了意外;依赖电视了解外界,也能倔强地安顿生活。

※ 曲度: 在行文最后,才表达出“祖母”对灯火的执念。


04 用碎片化素材,通向更广阔的哲思

碎片化素材,是连缀式的,素材与素材之间可能是弱关联,这些看  似无关的素材,如果能找到一条主体叙述线串联,将迸发出更强的力量。


案例||孙莳麦《对岸》

各部分素材,单看关联度都很弱

※ “我”因为“男友”与“母亲”争吵。

※ “我”与“母亲”去给“父亲”上坟,想起“父亲”和他“患癌”的生命状态。

※ “我”的名字里,蕴含的“父亲”对“我”的冀望。


案例 | 孙莳麦《对岸》

在作者的情感推动下,看似没有关联的素材,都化作对生命的感受、  对自我的探寻

※  因为男友的出现、  “父亲”的离去,  “我”渐渐理解“母亲”。

※  在成长中, “我”所理解的“两性世界”,人与世界的妥协和坚持。

※ “我”北上求学,明白了“人”与“人”互为彼岸,每个人都是汪洋中的一条船。



案例 | 孙莳麦《对岸》

※ 《对岸》的每节都是独立的素材片段,统筹到 一起,却阐述了关于爱情、关于亲情,以及关于自我的认知。

※ 这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主题,但作者并不是以随笔或札记的体例展开讨论,而是以叙事散文的体例去写,通过“人与人”的相处关系去写,

※ 每一节都是一个叙述角度,层层深化,构建延绵的纵深。

有难度的写作



提倡“有难度的写作”

※ 首先表现在素材的丰富性、独特性、逻辑性。

※ 其次表现在素材应用的创新性、和谐性、现代性。

※ 进而体现出美学、性情、思想。


【备注:以上内容均为老师课程讲述内容,仅用于个人整理笔记,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