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第七章 现代文学10~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
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去世之前,早已是国际知名的人物,人们仰望之余都期待他能就艺术、现代社会及人类情况发表高见,泽被后世。曼氏漫一生经历社会与文化的大剧变,作品反映两次世界大战的骚乱不安,以及艺术家因独特感触而与世隔绝的困扰,其作品层面又广泛,包括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与职责,以及日趋鼎盛的中产阶级大家族的衰败等。
在这些故事中,曼氏不仅分析自己时代的文化,同时也分析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种矛盾对立,例如艺术与生命,声色与理性,个人与社会等。他最著名的角色,探讨了人类领悟的极限,常常却落得生病、发疯与死亡的下场,很多角色象征人类的各种心态,不过皆非出于抽象性的象征: 他们的刻画写实,细节无时不受到照顾,有时作者还用反讽和幽默勾勒他们。曼氏的小说,多属大部头的复杂巨作,其结构技巧高超,主题与意象又细致的交错在一起,读之可以不断产生联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这些作品何而为“一散文史诗……,我视之为精神上的主题模式,是联想力组成的交响乐。”
曼氏创造事件与人物十分倚重个人的经验。他的书信和散文显示艺术家同行所面对的问题,他同样深陷其中。不过这不仅止于个人的牵涉而已,他的主角所象征的超过他个人的生命际遇。
主导曼氏虚构世界的力量,是感官经验与理智所形成的紧张对峙或两极拉扯。他每以病态疏离的想象性角色对照健康合群但有点迟钝的市民,以古怪的穷艺术家对照规矩殷实的城镇中产阶级,以黝黑的皮肤棕色瞳孔的拉丁人对照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以慈辉普照的感觉对照冰冷漠然的理性,以自由对抗集权,以邪恶对照道德风范,或以渴求永恒无限对照积极的生活。
没有值得一提的方法可以拿来化解这些对立,因为任何一方抬头都会为另一方造成悲剧,艺术家虽代表两极中的一面,但对对方的要求特别敏感,他们逐渐了解,两者合二为一的重要: 一旦臻至此境,也就表示他们已经成熟。艺术家必须同时俯仰于两极之中,而且要随时保持清醒,感受痛苦,如此才能为生生不息的力量下的乱流梳理头绪。
每一部小说中都有很多情况显示,艺术家的纤敏感触卯上社会与人类环境中的不同层面,在《托尼奥.克洛格尔》之中,这些层面都连接在一起。
曼氏的晚期剧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便对艺术家不抱乐观,曼氏如此称呼本书,这是我的时代的小说,其故事是极危险及罪恶的艺术家生活。作曲家雷维昆出卖灵魂给魔鬼,以便了解自己能耐的极限,如此便可丰富经验,使所做曲子日臻完美。
曼氏自己也知道,他小说多数的主题均源自德国美学传统,曾经深刻影响过他的哲学家,有叔本华与尼采,作曲家则有瓦格纳。舒本华影响他的是为艺术受苦难的精神与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尼采对他笔下描绘的病态艺术家颇有影响: 这些人训练有素,意志坚强,能克服混乱颓废生产出以为存在辩护的艺术作品。瓦格纳的影响呢,他的事业生涯便是尼采所称的病态艺术家,他计划在歌剧里结合艺术作品的每一层面,甚至包括音乐上的引导母题在内,每一引导母题都会令人联想到某特定之人事动作或存在状况,重复引导母题是这些联想的意韵会逐层拨开,洋洋大观。
《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后没多久的1903年,曼氏便推出了《托尼奥.克勒格尔》。《托尼奥.克拉格尔》的各种主题在具体 而微地反映在曼氏的全部作品中,中产阶级与艺术家之间的对立风声不断,北欧与南欧的对立,健康与病态的对立,理智与情感的对立,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而小说亦皆予以反映,甚至艺术家最后的接受与超越,这种种对立,亦涵盖在小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