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高考,享受变老
所谓“致青春”
在我的碎碎念开始之前,要先祝贺千万学子们,终于在赤热的炎夏完成了高考成年礼。无论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走向了终点就算是胜利——这胜利不是一纸分数的荣耀,而是这条路上你未曾举过白旗。
对于高考本身,由于地域、学校、个人成长经历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但它几乎可以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名句来套用——得利的孩子每每相同,失利的孩子各有各的失利。无论你是偏科,估分估错,还是状态不佳,这一页都过去了,因为十年之后再回首,你会发现无论高考带来的是眼泪还是笑容,你都会与它“一笑泯恩仇”。
因为漫漫长路的未来,还有更多的机遇,情谊,以及充满惊喜的生活值得你奋不顾身。若你现在快乐,你要知道明天还有更亮的光辉;若你现在痛苦,你要知道明天还有更大的恐惧。这也许是悲观的理论,却是无涯世界的残忍写照——当你真切感受到地火烈焰的痛苦,才能坦然地面对真实的岁月。这高考的无情,只是“地火烈焰”的小试牛刀。
我怀念的
所以当我们回想高考时,我们究竟怀念的是什么呢?
若是大学毕业时问我这个问题,我的答案会是“致青春”。铅笔与答题卡摩擦的沙沙声,被老师拍醒脑袋的尴尬,还有操场上飞流的汗水,是年少不羁时独有的色彩。对于不谙世事、“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的年纪,“致青春”似乎就是最高意义的怀旧了。唱一唱“Hey Jude”,聊一聊“那些年”,就以为自己的痛苦是这世上最大的痛苦。
如今离我的高考已经9年过去了,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是怀念“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的无惧”。所谓“无知者无畏”,听起来难听,但果然是青春时代的特权。人由于不知道天有多高、水有多深而忙碌追求,那种“盲目”实则是一辈子难得的简单。它酝酿出的超强执行力与韧劲,可能是与这一生其他时候相比的制高点。我们怀念18岁前的忘情大笑与点烛苦习,恰恰因为我们再也不曾像年轻时那么无惧过。
而高考之所以算作是“成年礼”,是年龄上的巧合,也是远离家乡、独当一面的转折点。当一个人开始什么都自己做决定,思考得意失意、亲密关系、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责任感就扑面而来。“有畏”大概就是意识到自己拥有什么的时候而瞻前顾后害怕失去。而18岁以前的“无畏”,也许是不明白,年轻、家人、简单的岁月、外界对你的无限宽容,正是一种多么大的拥有。
Being A Grown Up
我进入职场后的第二周,刚好赶上要去加州出差。狼狈地登上飞机安顿下来,才意识到眼前发生的拎着包、赶航班、前往陌生城市遇见陌生人的场景是多么新鲜,又是多么让人不踏实——这是多么的可笑啊,这就是从小向往的像“大人”一样出差的成年人的生活,但真的走起来,好像处处是坑。但前方让人不踏实的究竟是什么,是浮萍无依,是理论技术的不扎实,是情商智商太低,还是试图寻找光辉、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的路上荆棘重重呢?
我不知道,我终于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原来是成年后的真正教训。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恶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他们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
我的好友曾经问我:“如果有一天你无所畏惧,你要去做什么?”我当时斩钉截铁地跟她讲了诸如辞掉工作全职画画的一二三四五。
但后来我慢慢明白,有所畏惧未尝不是坏事。人要真实地体会到人间的痛楚,才算是活过。18岁以前的无惧也许再也不会有,但岁月的沉淀却能留下智慧的印记。“他们毕竟活着,活得实在,并不虚幻;因为苦难就是生活。”
前几日在公司的茶水间,听到两位资深的同事闲聊说,“后背疼,真是老了,年龄的增长让人获得了智慧,但也必须得付出代价,所以究竟是要年轻,还是要智慧?”
我偷偷地插了一句,我想要智慧,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享受这获得智慧的过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