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谁说了算
![](https://img.haomeiwen.com/i5174830/83330258d27df2bf.jpg)
01.剧情介绍
第16集是这样的,华妃安排人算计甄嬛,指认甄嬛下毒谋害温宜公主。因为温宜是皇帝的心头爱,谋害温宜就是不把皇帝看在眼里;温宜此时养在华妃处,谋害温宜就是羡慕嫉妒华妃,这是宫中踩了后妃德行的底线;作为后妃,谋害公主,心肠歹毒一定会被废掉。
基于以上几点好处,华妃就敢于铤而走险,无中生有,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因为,华妃知道自己娘家的势利是皇帝不敢轻易得罪的,皇帝一定会权衡利弊以大局为重,牺牲掉自己的心头好甄嬛,况且还有人证和物证。
华妃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自得、胜利、精明、练达的笑容,只是可惜她低估了甄嬛,更低估了皇帝对甄嬛的宠爱和其他人对华妃的暗恨。
从这处剧情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遇见棘手问题或者面对冲突先动脑子想一想:一是面对任何问题先自问:对方要干什么;二是不要无视一群人里的老大。
这个情节展现的处世魅力在祺贵人诬陷甄嬛与温实初私通时,甄嬛也是同样的表现。当时皇后是在场的老大,无论祺贵人怎么攀咬,甄嬛不说话,直到皇后问起才吱声。
后来皇帝来了,甄嬛同样的不说话,一直忍耐着听祺贵人的控诉。皇帝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他的眉头蹙着,眼睛里是浓重的怒气,全身都散发着一种凌厉的气息。似是回味,又像警觉。直到皇帝按耐不住问了一句:你有没有,她才下跪说没有。
很简单,这时的老大是皇帝,如果他相信甄嬛他就会处置祺贵人,以免局面不好控制。如果他不相信甄嬛,甄嬛也有应对措施。任何明理的人都不会偏听偏信的,这是常识,甄嬛更明白。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174830-c4566c63812b9cc0.jpg)
02.面对问题先自问
咱们再来回顾甄嬛是怎样的表情和如何行动呢?华妃做着一切,诉说一切,呈现一切证据的时候甄嬛一直不说话。
这就是心性,换做别人早就和华妃安排的人撕扯了,有失身份不说还有狡辩的嫌疑。甄嬛偏不,就是不说话,那么她在干什么呢?
甄嬛看着这群小丑,不断的跳、扭、诬陷,只为置她于死地。这些人满心的私利,私念,集中全副的精力和打算都花在窝里斗,想要挣得皇帝的独独垂爱,岂不是比登天还难。
自古以来,帝王少有情爱,即便有也是见不得光的隐痛和片刻的欢愉。这群跳梁的小丑难道看不透吗?你打倒一个,还会有更多的后来人,无数个同样虎视眈眈的年轻女子时刻守着取而代之,直到耗尽你的心血让你无力再去争取什么?
这时的华妃早就算计好了,每一步,每一句,每一眼,都在诉说着昔日她与皇帝的旧日温情,这份深情的牵绊和折磨让华妃失去了理智。她看上去雄心勃勃,超级自信。
看这出戏时,我真替甄嬛捏把汗,怕她一时心性不稳被杀头,当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她头上顶着主角光环。
甄嬛不说话的原因很简单:她在观察,看看对方到底想要干什么?再就是,这个房间里地位最高的人物是皇帝,他不说什么,别人说什么都白费!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174830-384555ba3cdcb276.jpg)
有时候,冷静自制是环境逼迫造就。
甄嬛是很明智的,因为她没有做过的事情,即使被诬陷得天花乱坠也有云开雾散,水落石出的一天。
心中如同浸在零度冰水里,脸上却微笑得了然一切似的。直到甄嬛慢慢观察完一切,皇帝问她话,她才开始答话,说出自己的一切行动路线,陪同人员,并且否认了对方的指控。她声音毫不慌张甚至是冷静,冷静得有些不近人情。
所以大家记住:遇见任何事情时,不要急着辩解,先让对方把话说完,看看对方到底什么意思。所谓谋定而后动就是这个意思,把对方调查清楚再采取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先自问几个问题:对方到底要做什么;对方的目的除了表现出来的行动,还有没有其他的动作;对方的目的我已看破,我能应对吗?如果我现在还不能击倒他,有没有好的办法暂时渡过难关。
很多的问题,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要找出问题的成因,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只流于表象。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174830-564515027ae678cc.jpg)
03.找出决策者并相信TA
咱们接着解读甄嬛,看似温和无害其实绵里藏针,而且还是一个掩藏情绪的高手,你永远不知道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她总是把冲突和困难轻而易举地化解,正好应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笑语晏晏间对手已无力还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找出审判者和决策者。无论别人说什么,把多么恶毒的脏水泼我们身上也不要急着辩解,毕竟能坐到决策者位子的人,不会很昏头。
你急于辩解的目的无非是这么几个原因:你是冤枉的;你真的做过某事,急于辩解也就等于急于承认;有审判者在,你的急于剖白把审判者置于何地?不分是非的傻子?诽谤者的帮凶?还是你根本无视他?
我深信,以上无论哪个理由都对你不利,你何苦早早孤立自己呢?你说是吧。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174830-81647a48d2c2e376.jpg)
举个例子。
大概两年前吧,我和同事一起拼车去上班 ,当时拼车的还有兄弟单位的一个人。这个人下班时间比我们晚半小时,她却向车主提出让我们等她。我们家里都有孩子等着,半小时我们早到家了,如果等她我们都得晚到家一个多小时。况且车主的孩子更小,她也不同意。
那日下班回家,那个人询问我和红是否同意,那个人反复强调就是半小时的事,还一直强调如果我们不等她,她就得晚到家一个小时。
我一直不说话,而同事红就说也没什么的,不过等你我们就得晚到家一个小时了。那个人还是一直强调要等她,不过是自说自话。
整个过程车主一句话也没说,她一定不同意,否则早应声了,因为她是车主,车是她的,车费她收着,我们乘车的没有权利做主。
果不其然,几日后,车主又跟我和红商量,我还是不说话。红就表示不同意,因为回家晚一个小时,孩子没人接,而车主说我也不愿意,因为车主的孩子也没人接。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吧:如果车主同意晚走,我和红根本没办法阻止,因为我们也是坐车的,决策权在车主手里;如果车主不同意晚走,她不能说,因为她收了人家的钱了。拒绝的话她说不出,要赖在我和红头上——这就是我一直不说话的原因。
当然这个启发,我是从甄嬛这里学到的。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174830-ba0278ac25b7daa5.jpg)
好了,关于这个情节我再重复一遍:遇见问题先动脑子想一想:一是面对任何问题先自问:对方要干什么;二是不要无视一群人里的老大。
杨绛说过: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174830-53da9207d76626b6.gif)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