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你们要的江山,儿臣给不了
周末和朋友谈起回家过年,一个个没了欣喜期待,更多的是恐惧和抱怨。原来,毕业才两三年的我们,都已步入爸妈眼中的“晚婚晚育”之年,回家不是催婚就是催生。
两样都不催的,也别高兴太早,总有一份活少钱多还光鲜的别人家的工作让你怀疑人生。想象中一团和气的温馨画面,每次都以剑拔弩张收场,孩子心烦:为什么爸妈那么爱操心和“多管闲事”,爸妈也郁闷:自家孩子怎么不识好歹?
壹
这让我想起了杜江在某综艺中朗诵的《给我的孩子》,读到动情处,他满眼怜爱的望向儿子嗯哼:“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何妨去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
让孩子去做一个全新的梦,而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该是谁的就是谁的。简单的话语,击中了无数大孩子的心,也敲打着为人父母者“爱就够了”“新的梦里不必有我”。
亲情是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的,可亲情何尝不悲壮?黄磊在拍摄《小别离》时总结,世间的爱都是为了走向彼此,唯有亲情指向别离。
贰
但偏偏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多的是以爱之名,做着伤害之实的爸妈们。他们强行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早早的规划好了一条路,作为父辈未完梦想的继承者们,该走的一条路。
央视纪录片《镜子》,曾用10年策划、2年拍摄把镜头对准中国式亲子关系。家明的父亲认定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直言儿子追求自由的理想不切实际。而家明激烈控诉:“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我身上”。
《小别离》“我只是为了你好”“可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相信这一幕很多人都不陌生。
叁
规划孩子的人生,像是父母的通病。在一档综艺中,谢楠和胡可两个辣妈相遇,聊到一个永恒的话题“你家孩子报了什么班?”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钢琴、马术、画画、羽毛球、橄榄球、欢动课、演讲、游泳、音乐、艺术课、冰球、大提琴、轮滑”,粗略估计,每人至少给孩子报了5个兴趣班。不数不知道,数完连自己都吓一跳。
过分的给孩子规划人生又不自知的在地球圈的爸妈当中,尤以中国爸妈最严重。当然,这个锅由来已久,并不是这届爸妈才开始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听爸妈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长辈的话。
“孝悌”传承根深蒂固,社会大众很容易站队到家长一边,导致父母每次以自己意志强迫孩子做事的时候,有文化背景和社会共识撑腰,自然就不认为行为越界了。教会了孩子要听话,却避讳对家长说放手。
还有一部分是有偿心理作祟。不少父母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这条命都是我给你的,你有什么资格不听我的话、不按我的要求来做?
这种父母,大抵是自卑,想要通过掌控孩子来获得认可和自我满足,寻求一种社会存在感。自己能力不足或心存遗憾,就把孩子当成完成人生梦想的工具,古有父债子偿,今有父梦子追,可悲。
肆
《武林外传》中有一个桥段,小贝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终于能去佟掌柜从小梦寐以求的书院。佟掌柜激动不已,安排全店伙计,做保镖的做丫鬟的做书童的做轿夫的,生意都不做了,甚至想聘个老邢做保镖。原本憧憬上学的小贝,说:“我不想上学了。”佟掌柜急了:“你不要上学就永远不要上了,嫂子为了你,连店都不想开了!你这么做对得起我吗?”
佟掌柜是为了小贝好吗?是。她为了照顾好小贝在学校的生活甚至要放弃辛苦经营的客栈,但小贝领情吗?不。因为在她看来,她只是去替嫂子完成上学的梦想而已。
两人的主要矛盾就在于,佟掌柜并没有考虑“受益人”小贝的想法,只是一股脑的把她的想法强加给小贝,在小贝提出异议的时候,佟掌柜的说辞更是反映了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心理。我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为什么不领情?
伍
养育之恩比天大,父母往往一句话就让子女哑口无言,但如果换做是男女关系,谁是谁非就很容易分辨了,“我那么喜欢你,你为什么不能喜欢我一下?”《觉醒之路》里说,“爱”是给予,是自我付出,并丝毫也不期待等值的交换。同样的,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生活,无异于疯狂单恋。
邓肯的安全距离理论讲,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你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这个距离,都会让你产生不安全不自在的感觉。
在心理上也是如此,即便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但当孩子逐渐成熟,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过度的干预和规划,往往破坏了人际交往的这种边界感。如果家长过于有掌控欲,则易分裂亲子的亲密关系。让孩子认为自己只是父母的工具,丧失快乐幸福的能力。
另外,心理学家指出,长期生活在父母单方主导的环境里,孩子学会了如何压制自己,不让自己说“不”,甚至在成年后,习惯顺应别人而不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让自己的心理边界被侵犯,对孩子个人能力及健全人格培养都是弊大于利的。
许多父母在意识层面对孩子好,但是无意识中却抹杀了孩子本身的生命力。就是由于父母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形成一种转嫁。而比起逼迫孩子,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缓解自身压力,只有摆正心态才会认识到问题所在,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爱错了方式,爱过了火候都不得爱的法门。父母要干涉,更要懂如何干涉是最好的,能跟孩子交流,而不是以对方好的名义,迫使其接受和实施自己想法,这种侵入式关怀不要也罢。家长累,孩子更累。
陆
当年梁家辉去《鲁豫有约》,被问及女儿早恋或者以后结婚对象的问题,
梁家辉说: 她喜欢就好。
鲁豫追问:那个人你不喜欢怎么办?
梁家辉答:又不是我嫁给他。
鲁豫再问:那他人品不好怎么办?
梁家辉:我当年人品也不怎么样啊,也是一穷二白,只是知道自己要结婚而已啊
这场尬聊,实则充满了亲子相处的智慧。“她喜欢就好啊,又不是我要嫁给他”。很多父母总喜欢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捆绑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战战兢兢,其实没有必要。
梁家辉的话也说明了,信任在亲子关系中尤为重要。相信女儿的眼光,相信她有为自己选择负责的能力。而很多中国父母则偏向把孩子当巨婴来养,在他们十几二十几甚至三十几的时候还不放手。但亲子之间,培养信任往往比培养依赖更重要。
每个孩子都坚定不移的深信: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是爱自己的。但父母和孩子的,又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彼此都没有占有对方人生的权力。
所以真正的爱,是爸妈适时放手,尊重孩子的自我人格。一时的控制也许可以让孩子“听话”,可是强迫永远做不到:让孩子真正地成长,真正快乐地生活,真正认同并且爱父母。我们都该去历练这样一种亲情,学习对爱放手。
图:《小别离》《武林外传》剧照、《鲁豫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