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小燕子+如何能高效能做事?
如何高效能的做事?如何能最大的降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常开心的是,我阅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丁谓造渠”的案例很经典。丁谓要完成三件事情:
取土烧砖,把砖运来建皇宫;把大量石材木材运过来;建造前,清除旧皇宫废墟上的建筑垃圾;建完以后,清除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
丁谓要完成的这三个任务互相交织在一起,其中任何一个任务本身都是非常繁重的,都要付出极大的机会成本,而他还必须在一年之内同步完成这三件事情。如果按通常步骤,完成其中任何一个任务都可能耗去一年的时间,那他就面临着杀头的危险。所以,丁谓必须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尽可能减少做这件事的机会成本。最后,丁谓发现这三件事情可以通过做一件好像与之并不相干的事情完成:在皇宫与汴河之间挖一条小运河。
2.勤奋的反面是懒惰,这好像说一个人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做一个勤奋的人,要么做一个懒惰的人。事实上,人的行为是不能够简单地用勤奋和懒惰的二分法来概括的,至少我们可以把它分得更细一点:勤奋、懒惰、高品质、低品质,这样我们至少能看出四种行为:高品质勤奋、低品质勤奋、低品质懒惰、高品质懒惰。
3.我们大多数人基本上都在低品质懒惰和低品质勤奋当中,很少去谋求甚至没想到会有高品质勤奋和高品质懒惰。“丁谓造渠”就是一种高品质勤奋,还有一种高品质懒惰,类似于“懒蚂蚁效应”,是用一种特殊的“奥卡姆的剃刀”去掉一切不值得做的事情。
高品质懒惰之外还有一种高品质勤奋:这件事是必须做的,那你很可能陷入到低品质勤奋和高品质勤奋的冲突中,虽然很多人是感受不到这种冲突的,他们往往觉得“只要这件事情是必须做的,那我就竭尽全力、按部就班地一件一件把它去、完成”,事实上,时间和机会是最大的成本,很多时候不允许你一件件去做。
4.所以,在关键节点上,只有少数人能够胜出,大多数人要么就陷入到低品质懒惰的无所作为、怨天尤人、自甘堕落当中,要么就陷入到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没用和徒劳的低品质勤奋当中。
5.有人会说,“你说得太轻巧了,普通人做事情不就得一件一件做,哪有那么容易偷懒的事情啊”——我不是教你偷懒,偷懒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知道自己懒;还有一种懒是偷偷地懒,用你的勤奋和忙碌在偷懒,用你低品质的奋斗和挣扎向自己和别人证明自己并没有偷懒,这是一种更致命的偷懒。
6.第三种选择
“以简驭繁”这个单元的课程要让你心里有一根弦:要学会以简驭繁,学会追求高品质的勤奋,避免低品质的懒惰和低品质的勤奋。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做一件事完成的;如果你没有这个意识,你很可能永远表面勤勤恳恳,实则蝇营狗苟。
我们不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跟人交往的时候,你是想做一个索取者,还是做一个给予者?表面上,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不可能有第三个选择,但有很多索取本身就是给予,很多给予就是以索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比如“求人”就是你用索取的方式跟别人建立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
7.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你让对方的举手之劳能帮助你在关键点上脱颖而出,这既是你完成了自己的事情,也是你求人的一种方式——对方在不付出多大成本的情况下帮助了你,你已经跟对方形成了某种联盟关系。
8.美国谚语说,“索取是最好的给予”,从这个小小的事情上我们就能稍稍领悟到这个道理:在两种选择之外常常有第三种选择,或者三个任务背后可能只需要完成一个任务。
《第三种选择》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看似水火不容的选择背后承载着一个很可能完全被忽略的第三种选择。一旦找到这种选择,不仅是两全其美,甚至是三全其美,这就叫“以简驭繁”。
9.讲了这么多,也许并不能马上告诉你直接的方法,但世界上的方法首先是因为有一种意识,形成这种意识以后就能慢慢在生活中发现方法,知道了方法的妙处,形成正反馈,最后才能将方法变成一种习惯。
二、今日感悟:
1.时刻反思自己是高品质勤奋和高品质懒惰吗?能否在同一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把任务形成并联?如何去除没有价值的人和事,做到高品质的懒惰呢?
2.努力找到第3种选择。在看似对立的方面,能否有第3种选择,从而达到两全其美。之前的例子中,办公室里有的人怕冷,有的人怕热,干脆把两个人的桌子一对调,那么我也解决了怕空调吹的问题,那个老师也解决了怕热的问题,这就是同时解决这两全其美。
3.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最大的成本。能否把多个事情同时做,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我练了书法,哪怕只有10分钟,其实也是练习了国画的运笔,慢慢坚持就会产生复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