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简友广场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2024-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墨砚琴子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写于王维19岁时,那时的他在文坛已崭露头角,颇有名气,似锦前程在向他招手。

但他偏偏崇拜“不为五斗米折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对于陶公的《桃花源记》更是一往情深。

那座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世外仙境,无数次出现在他的梦乡,令他魂牵梦绕,辗转反侧,只叹息无法寻得仙源,一窥芳容。

“世上既无从寻觅,何不效仿陶公,用我的生花妙笔建一所世外桃源?”

“陶公的散文已无从超越,那就用我擅长的七言来描摹吧,即便不为世人接受,即便可能落得个东施效颦的名声,也权当致敬陶公,致敬青春。”

名人有名人的难处啊,放下思想包袱后,王维轻身上阵,泼墨挥毫。桃花源记中的场景已烂熟于心,他用自己独有的“诗中有画”的笔触,“轻拢慢捻抹复挑”,说尽梦中无限事。

开篇即是一副绝美的山水画,“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无需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奔向桃花源主题。诗歌相较于散文,主打的是凝练和含蓄,让读者“看花不只是花,看山不只是山”,进而结合自己的想象,体会其中的爱恨情仇,因缘际会。

写到桃花源的美,“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云树花竹,明月青松,扫花乘水,尽显诗人的写作特色,有声有色,动静交错,远近辉映,如电影镜头,落英缤纷,宁静致远,切换自如。

最重要的结尾处,更改为诗人自己的想法,渔人回家后无法忘怀那场梦,遂又辞家而返,不为名利而寻,只为追梦而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这一声叹息,让春江桃花水也泛起阵阵涟漪。似乎轻声回应:

心若在,梦不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附:《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