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研读》351:魏纪(一)
《<资治通鉴>研读》
351:魏纪(一)
辛毗引裾
汉献帝封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这时天下刚刚平定,刺史大多不能威慑州郡。贾逵说:“州郡刺史本来凭借六条诏书,监察两千石及以下官吏,在汇报情况时,大多使用是否严厉执法,是否具备督查才干等字眼,而不能说他们是否安静宽仁,是否谦谦君子的大德。现在的长吏怠慢法律,盗贼公开盛行,州郡中的刺史知道却不纠正,天下又怎么能恢复正道呢!”
贾逵对两千石及以下官吏中的阿谀放纵不法者,全都奏报免职。贾逵对内加强战备,整顿军队,对内为百姓办理实事,修建坡田,疏通河渠,受到官吏百姓称赞。
曹丕说:“贾逵是真正的刺史。”随后布告天下,要求他们都应当像豫州一样执法,赏赐贾逵关内侯爵位。
曹丕篡位
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上表说:“魏国应当取代汉朝,这事出现在图纬中,应验的事情非常多。”群臣借机上表,劝曹丕要顺应天人之望,曹丕不予批准。
冬十月乙卯日,汉献帝告祭高庙,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把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三次上书推辞,随后在繁阳设立祭坛。辛未日,曹丕登坛接受玺绶继皇帝位,点火燃草祭拜天地、岳渎,更改年号,宣布大赦天下。
十一月癸酉日,曹丕尊奉汉献帝为山阳公,在封国中仍然施行汉朝正朔,行天子礼乐;封汉献帝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追尊魏太王曹嵩为太皇帝,武王曹操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尊奉魏王太后为皇太后。封汉朝的各诸侯王都为崇德侯,封列侯为关中侯。群臣封爵、增职进位各有不同。改称相国为司徒,改称御史大夫为司空。汉献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给曹丕封为嫔妃。
曹丕想要改变正朔,侍中辛毗说:“魏氏遵循舜、禹大统,应天顺民;到了商汤、周武时期,凭借攻伐平定天下, 这才改变正朔。孔子说:‘行夏之时’,《左氏传》中说:‘夏数为得天正’。为什么要和汉朝相反呢!”曹丕采纳了辛毗的建议。
这时的群臣大多称颂魏国,贬损汉朝,只有散骑常侍卫臻独自讲明禅授大义,称颂汉朝美德。曹丕有次直接当面奚落卫臻说:“天下的珍宝,应当让卫将军和山阳公一起拥有。”
曹丕想追封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奏报说:“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应当永远作为后世遵循的典范。按照典籍中的记载,没有妇人分土命爵的制度。在礼义典籍中,妇人要借助丈夫受封爵位。秦朝违反古法,汉朝沿袭,这并非是先王的法令典籍。”曹丕说:“这个建议很正确,不要再加封了。”仍然写成文书作为定制,收藏在台阁中。
十二月,开始营建洛阳皇宫。戊午日,曹丕前往洛阳。
曹丕对侍中苏则说:“以前击败酒泉、张掖后,西域通使敦煌,献来直径一寸多的大珍珠,可以再花钱买来不?”苏则回答说:“如果陛下用教化治理中国,大德会延及流沙大漠,这些东西不求自到。如果这些东西通过购买得到,就不会显得珍贵了。”曹丕默然无语。
曹丕征召东中郎将蒋济封为散骑常侍。这时,曹丕赏赐给征南将军夏侯尚诏书说:“卿是朕的心腹重将,持这个诏书上任,可以作威作福,随便生杀予夺。”
蒋济到了京城后,曹丕问他的所见所闻。蒋济回答说:“我没有听到善言,只是听到了亡国前的言谈。”
曹丕大怒,质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蒋济回答说:“那‘作威作福’是《尚书》中明明白白的告诫。‘天子无戏言’,是说陛下达诏令要非常谨慎才行。”曹丕赶紧追索回那份诏书。
曹丕想迁徙冀州士卒的家属十万户充实河南,这时天旱、蝗灾,百姓饥荒,群臣都认为不可以,但曹丕仍然固执己见。辛毗和朝臣一起要求面君,曹丕知道他们想要劝谏,就拉长脸召见,众人一看这情形都不敢吱声。只有辛毗问:“陛下想要迁徙士家百姓,这计谋是谁出的?”曹丕反问:“你怎么就知道迁徙百姓就不是好事呢?”辛毗回答说:“我觉得这事确实不可行。”
曹丕说:“我不想再和你谈论这个问题。”辛毗说:“陛下如果认为我不称职,可以先把我免职。既然还把我放在左右,怎么能够不听取我的意见!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这是为社稷考虑,您为什么向我发脾气呢?”
曹丕怒气冲冲,站起身来要退入后宫。辛毗随身而起,扯住曹丕的衣角,曹丕一甩袖子退入后宫中。许久后曹丕才回来,质问辛毗:“佐治先生,你这么着急扯着我的衣角干吗?”辛毗说:“现在如果真要迁徙百姓,就会大失民心,因为他们现在都没有粮食度日。”
最后曹丕决定只迁徙一半人口。
有一次,辛毗跟随曹丕去射猎山鸡。曹丕对辛毗说:“射猎山鸡真是件乐事!”辛毗说:“对陛下来说确实很快乐,对我们臣下来说却十分辛苦。”曹丕默然无语,以后很少带辛毗出外射猎。
221年春正月,曹丕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以便继奉孔子的祭祀。三月,曹丕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朝廷开始恢复五铢钱。
蜀中传言说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刘备为汉献帝发丧制服,谥号为孝愍皇帝。群臣竞相说符瑞来到,劝刘备称帝。前部司马费诗上书说:“大王因为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所以才历尽万里,集合士人部众,想起兵讨伐贼寇。现在大敌还没有攻克,恐怕会人心疑惑。当年高祖皇帝和楚怀王立约,先攻破秦国的为王。在屠灭咸阳,俘虏子婴后,仍然谦虚辞让。何况大王没有走出门庭,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却想自立为帝呢!愚臣认为大王确实不该这样去做。”
刘备非常不高兴,就贬职费诗为益州部永昌从事。夏四月丙午日,刘备在武担以南继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元为章武元年,封诸葛亮为丞相,封许靖为司徒。
臣司马光曰:天生百姓,他们无法自我管理,肯定要推举出君主来治理他们。如果能够禁止暴行,除掉公害保护百姓,赏善罚恶,使社会不至于混乱,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主。所以夏商周三代以前,海内的诸侯国不止上万个,那些拥有百姓和社稷的,都通称为君主。整合万国后君临天下,建立法度,频布号令,天下没有人敢违反的,这才叫做王。王德在衰落后,强大能统领各诸侯国尊奉天子的,则叫做霸。所以自古以来天下无道,诸侯力争,有时几世没有帝王,也是非常多的情况。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建立后,学者们开始推演五德相克相生学说,认为秦朝处于闰位,在木火之间,只能称霸却不能长久为王,于是正闰的理论开始兴起。汉朝被魏国颠覆后,三国鼎足而立。司马氏失掉国家后,五胡开始扰乱中原。宋和魏在其后,南北分治,各自都有国家历史,互相排斥攻击,南方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称南方为“岛夷”。朱温接替唐政权后四方分裂,沙陀人李存勖进入开封,建立后唐政权,把朱温比作篡夺夏朝政权的有穷氏和取代西汉政权的王莽新室,其历法和纪年都舍弃不用,这都是包藏私心的偏颇心理,不是出于为天下人着想的至公之论。
愚臣确实不了解前代的正闰,只是私下里认为,如果不能统一九州,那只是有名无实者。虽然华夏蛮夷仁慈残暴不同,大小强弱都有,其情况也各不相同,大体都和古代的列国没有太大区别,怎么能说独尊其中的一国称为正统,其余的都叫僭越诈伪呢!如果自上而的政权继承为正统,那南朝的陈氏又是继承了谁呢?拓跋氏的北魏又是继承了谁呢?如果以居于中原华夏的作为正统,那匈奴刘氏、羯族石氏,鲜卑慕容氏、氐族苻氏、羌族姚氏、匈奴赫连氏,这些政权统治的区域,都是五帝三王的旧地。如果以行道德作为正统,那些偏僻的小国,肯定也会有贤明君主,三代的末世,难道不也有邪恶的君主吗?如果以正闰来论,自古至今,没有人通晓其大义,解释清楚,形成让人无法反驳的理论。臣现在所论述的,只是叙述国家的兴衰,着重记述和百姓休戚相关的内容,让观览者自己选择其善恶得失,以便作为劝戒,这并非像《春秋》中确立的褒贬写法,只是如何进行拨乱反正。正闰的理论,我不敢记妄自谈论,只是根据各朝代的其功业实际而进行记述。周、秦、汉、晋、隋、唐,都曾经统一九州,把福祚传给后代,子孙虽然微弱,甚至颠沛流离,仍然能继承祖宗的事业,有复兴的希望,四方那些和他们争衡的,都是其原来的臣子,所以仍然用天子之制来对待。
对其余的土地、威德、名号没有什么区别,原本就不是君臣关系的政权,都以对待列国的方法来处理,所以不用厚此薄彼,既不抬高一些人,也不贬低一些人,这样才能不歪曲事实,接近公平。但是在国家分崩离析的时代,不能没有年、月、日等时间概念,以陈述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根据汉朝将帝位禅让给曹魏,晋朝又从曹魏接受帝位,以后传到南朝宋,宋传到了陈,陈又被隋朝接替,唐朝传到后梁,到了后周,又被宋朝承袭下来。所以不得不使用曹魏、南朝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以便于记载各国的史实,并非尊崇谁鄙视谁,也没有正闰的区别。蜀汉昭烈帝刘备对汉朝而言,虽然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但亲属关系太疏远了,已经说不清有多少代,处于什么名分和地位,就像南朝宋高祖刘裕自称是西汉楚元王的后代,南唐烈祖李昪自称是唐朝吴王李恪的后代一样,真假难辨,所以不敢把刘备与东汉光武帝刘秀继承西汉政权,东晋元帝司马睿继承西晋政权相比,使他承继汉朝的大统。
刘备称帝
黄其军
作于2025年8月21日(古历乙巳年闰六月廿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