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流水账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国庆假期第五天。天微晴,冷。
小朋友上学了。属于我和凌先森的假期就开始啦!
难得睡个懒觉,10点半起床!收拾收拾,和妈妈约好了今天要去老家看望姑妈和舅舅。
专门走老路返回。那是我童年“进城”的必经之路。二十年多年前曾经是“晴天满脸土,雨天一脚泥”的“水泥路”,留下了我几多痛苦回忆;随着时代发展,且不说路是平坦宽阔的,途径红旗街道穆将王附近,高层楼房早已拨地而起!想当年,这儿是我们回家的中转站,从西安城坐8路车到这儿下车,要回长安老家,就没有公交车了,必须坐那种农用车改装而成的“蹦蹦车”。用红蓝彩条帆布撑起车厢,车厢内相对钉两条木板,就是乘客的座椅了,挤一下能坐12个人左右,有些胆大又着急回家的小伙子,会直接站在车后方,踩着脚底横梁,手抓上方横梁。也许是因为路不好,行驶起来车好像在“蹦蹦跳跳” “蹦蹦车”的名字或许就是这样来的吧。
往事不堪回首,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大马路如城市的触角,早已延伸到昔日每一个乡村,私家车,也几乎是农村非常普遍的存在了。
车一路开,我一路和妈妈念叨着那些过去的事情,一边看着沿途风景。新农村建设在我们长安地段上还是很有特色的:每个村口都有灰瓦白墙建筑风格的山墙,上面有醒目的行书红色村名,颇有几分复古的关中风情;村子外围有低矮的镂空砖墙,有各种好看的造型,车速有些快,我没来得及拍照;每个村子的村委会前面都有广场、亭子、健身器材,老人们在亭子下坐着聊天,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耍……这和我小时候只能在打麦场上疯玩的时光真是不能同日而语啦!真好!
先是到郭村,看望独居的大姑妈。这个“郭村”好奇怪,村里人不姓郭,都姓陈。不知道为啥。姑妈70多了,一个人住在老院子里,进去我们都觉得冷,于是劝说她过一阵儿天冷了去城里二儿子那里过冬,那儿有暖气,姑妈说她舍不得她种的菜。唉,老年人的固执,有时不可理喻,到天冷了再劝吧!
随后我们到了不远处咀头村的舅舅家。舅舅去年秋天做了膀胱癌手术,恢复的还可以,和女儿、女婿以及两个孙子住在一起。相比姑妈家,舅舅家条件好得多,房子盖的好,装修也很不错,空调、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屋后有鱼塘,屋前还有一大间门面房出租着。这也都是因为表姐夫很能干,作为从陕北到这里的上门女婿,能吃苦,人实诚,善交朋友,在河里承包了砂石站,经济还不错。果然不管城乡里外,经济基础永远决定上层建筑啊!挣钱是硬道理!
午饭姐夫请我们在对门吃了农家铁锅炖,热气腾腾的羊肉、鸡肉在锅里翻腾,麻辣鲜香,在这样一个萧瑟寒冷的天气里,合适的很!
饭后妈妈说要去不远处的沐浴沟看看,说听同学群说那儿有菊花展。于是我们告别舅舅一家,驱车去了沐浴沟。路倒不远,地方不好找,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也难怪,最终我们才发现是在一个名为“野趣成长田园”的园子里,进去转了转,并没有想象中的姹紫嫣红、芬芳满园———原来因为要收门票,菊花都摆的很远。我们看了看雨后泥泞的园子,果断放弃了付费看菊花的念头,驱车回家。
返程的路上又经过了我的母校——长安九中。当年也算是不错的学校,现在据说“非常烂”,看来中学教育“民强公弱”已是普遍现象,只能祈祷借着西安教育改革的契机,母校也早日复兴吧!
兜兜转转一天,此时终于躺在家里温暖的被窝里,真香!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呀,哈哈!老家是故乡,是情怀所在;当下的家才是生活的港湾,温暖的王国。
乱七八糟敲了这么多字,感觉像一篇不太合格的流水账。可是这是我简书写作第192天的作品,不想改了,就这样吧!哈哈!
附几张路边的花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