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期待的可怕:割裂思想与现实

2023-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BIYU说

一,恐惧父母不一定就不好

恐惧父母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如果孩子对父母完全没有惧怕感,那也是要不得。

所以,本身恐惧这件事并非是不好,而是给孩子带来过度的恐惧就不行了。

黑与白,长与短,恐惧与勇敢,一切一切辩证的关系,都是各有利弊。

其实我们总只是看到了其一,而不能看全其貌,看到两面性各有各的好坏。

为什么人会容易只看到其一这样的呢?感觉这和我们的大脑大多是线性思维有关。

二、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冲突?

人一面活在现实中,感受到的是现实的自我,一方面是又是活在他的思想中,思想里有一个想象的,理想的自我存在。

当现实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矛盾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裂。

当我恐惧他人时,是因为我从与母亲的关系中感受到的恐惧,又延伸到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我从他人身上体验到的是恐惧。

但是,关系中母亲又不断地表现出鄙视胆小与懦弱,要求人要强势泼辣,胆大能说能扯这些的时候,她就是向我传输了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做人不能懦弱,要强势厉害”。这种价值观植入自己思想中,成为理想的我的形象。

现实我恐惧他人,理想的我又认为自己要强势不能懦弱。如此人便混乱了,焦虑了。

当追求理想的状态过于强大,就会否定现实的自己,接受不了自己这个人,绝望地鄙视。

这个时候,自身内在就根本是一团糟,和谐不了,发生最严重的内耗。

内心不得安定,就会成为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哪里哪里都没毛病,就是自己不和谐而痛苦。

所以现在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本身,不能过度期待,过度去要求他,应该怎么样。

我们要尽量去接受他们实际的样子

胆小,恐惧或者,孤单,温柔,都是可以的。

没有人规定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或者什么样子才是好的。

这个世界,事物,人,它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要看到。

接受孩子现在的样子,本来的样子,也接受自己。

富养的家庭,因为有经济实力兜底,所以他们可以完全尊重孩子的本性,孩子想干嘛就干嘛,不约束,以孩子为主体。孩子不过是增加他们人生多样性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成为他们人生目的性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家庭的弊端,就是如果放养出来的孩子,真的会以他们自我为主,不会考虑父母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他们活的就是为了自己。

因为父母本身有实力,他们也不会将期待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自己身上,然后更多的是把金钱赋予给孩子。

孩子很难接受到父母期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也就不会按照父母期待认可的方向走。但无论怎样,有人兜底他们,他们不怎么样又如何,没关系,所以心态更淡定而无所谓。

不溺宠的,而是有心培养的,这样的家庭孩子就更如虎添翼,既有父母兜底,又有父母良好价值观的栽培,还尊重他们的本性,以孩子为主。这样的孩子是超幸运。

而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把养育孩子做为一项人生目的性的事来完成时,就会在乎孩子未来的回报性,能力性。而对孩子期待过高时,就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内心冲突,一旦他们现实的自我,和从父母的期待那里内化成的他们理想的自我相冲突时,人的内部这些冲突矛盾就会带来精神内耗,消耗人巨大的能量,没有能量再去专注下来,真正的用于做好事情。

人的内耗过度严重,心理状态不健康的时候,基本上就和其他人不是一个门槛。

我现在要学会的,就是要接受孩子的现实,接受我自己的现实。不要拔高期待,让孩子的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形成难以化解的冲突。

现在很不明白,过去为什么会认为要对孩子严格,要对孩子有所要求,孩子才会实现目标呢?所以一直是批评,一直是苛责。会为他们做不到而沮丧,为自己做不到让他们做到而丧气。也许过去,从始至终,我都一直执著的活在自己的情绪,思想里,过分的”我执",只有一个理想的状态,从来不知道世界有两面性,以为达到理想的一面性才是好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