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怎么读?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梁老师素养课

读什么?

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一书里提到,“通过网络,用户只需要花上三分钟键入内容,再按一下按钮即可与全世界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试图阅尽所有内容,其结果只能是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而网上的内容却还源源不断。无论你花多少时间在读、看、听上,其他地方的业余人士会在此期间产生更多的材料——远比你吸收的多得多。”

这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内容付费层出不穷,各类信息纷繁杂乱,全球可得。如果不学会筛选信息、不擅长品读经典、不进行思考、不理性动脑、不整合输出,而只热衷于读公众号文章、点击推送新闻、查阅今日头条、各种刷……只能沦为咀嚼别人吃过的口香糖的人。

获取信息的一大方式是读书。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前人的思想精粹。书籍是前人加工后的产物,通过书籍获得知识,既是捷径,也能使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宽阔。

有助于提升思维层级、提高心智的阅读,指的是多读经典。何谓经典?就是书中的知识&理念久经沉淀、极具思想深度、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果是出自大师之笔会更具价值。

多读经典,其背后含义是并非只读经典,其他的业余作品不读,而是要以读经典为主,强调独立的过滤和思辨能力。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只读经典或许会使人陷入误区,也容易让人产生阅读上的优越感。对于关注的主题,还是广泛阅读更好。”

此处“广泛阅读”,我认为指的是有筛选地进行两重层面——深度+广度上的阅读,并时时注重关联各类知识,用于扩充、提升、调整脑海中已有的思维模型、知识网络。

查理·芒格是全球最优秀的投资家之一,他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经典书作);另一种就是伪知识,是指那些装得好像他们知道的人。他们会模仿别人表演,他们也可能拥有动听的声音或具有说服力的形象。但他们传播的知识是空洞的,他们高谈阔论地挥霍着华丽词汇。

所以说,多读经典,就是多读真知识,一手知识。

怎么读?

我目前读书的方法,是将泛读、精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不断作出新的调整。对很多书,我都是先仔细读序言、前言、目录。

尤其是前言,要仔仔细细地看。边看前言,边结合目录,在脑海中构建全书的大致脉络,或在纸上罗列大致框架。而后在读具体内容时,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快时而慢。时刻保持让自己知道,该内容处于全书框架中的什么位置。

这样做,有助于在全局性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目标的精读(会筛选,能定位)。而非拿起书本,就囫囵吞枣,从头到尾,按顺序一页一页地翻看,企图通篇读完,却往往坚持不下去。

也不要心存执念,坚持通篇读完一本书,才算读过的“完美主义”思想。灵活取舍,自主掌控,学会泛读。这里不得不说,善于找出书本关键语句,掌握精髓思想(重点)很关键。

还有,根据目前自身所涉及的应用领域、感兴趣的内容、希望去提升的方面,选择能理解的部分先进行详细阅读。不能理解的,无法弄懂的,暂时放一放,无需逐字逐句硬嚼,因为那样读书是一种折磨。这也符合一条原则:做能力圈内的事情,并逐渐扩大你的能力圈。

我们要了解,有些好书、相对有一定深度的语句,在读第一遍时,不一定能产生许多感悟。有时,生活中遇到某件事,会诱发联想,收获顿悟;有时,需要间断性地读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有时,休息一下,做点别的事情再回过头来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思维切换的妙处)。

有时,我会先罗列一张书单。根据书单,选取几本书(往往是有一定关联度的)同时开始读。这本书读一块,那本书读一点,形成联机学习,把知识点进行组合、构建、重塑、输出。

在读的过程中,又会根据好书推荐的其他好书,或者新了解的与之相关联的书作,有选择性地继续添加进书单。保持书单里总有源源不断未读完的书。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一旦苛求自己通篇读完一本书后,再读其他书的话,思绪可能会被牢牢夹住。比如沉浸在读完该书的虚无成就感中、咬文嚼字后的疲惫费力感中……导致无意间休息较长时间,才会开启阅读下一本书。

这种让自己保持未读完的感觉,来增进继续阅读动力的做法,源于蔡加尼克效应。

该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没有完成的任务或目标,会比已经完成的那些,在大脑中驻留的时间更长。所以,人们一旦开启了某个任务,就想去完成它。而且,动力会随着事情接近尾声而变得越发强烈。

我刻意运用该效应,在每每阅读时,将一本书的内容划分为一个个片断,读一块就休息一下或做点别的事。这样休息的时间就易于把控,因为脑海里一直想着要继续。写作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另外,在书单中的书尚未全部读完时,又添加新书到书单,来保持整体未完成的感觉,可以积攒“完成欲”——即想要进一步完成更多阅读的欲望,从而增加了持续阅读的动力。

书是一本本区分开的,但没有规定读的时候也要一本本轮流读,即读完才能翻开下一本书。事实上,每本书篇幅有限,大多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读的过程中,思维是会随之发散联想的。一旦我们读到某个片断,产生延伸阅读的想法时,就可以借助不同的书本来交汇汲取,增进对该片断的深入理解(电子书的好处)。

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阅读速度,也让读书变得不再带有强迫感,增强关联感。

我们会逐渐发现,很多观点被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案例、不同的逻辑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复论证,触类旁通。

随着时间推移,阅读效能便会迭代提高。此处,阅读效能是指阅读的速度+质量——能读的快,也能吸收进去(能以教给别人、分享、写作、实践等输出形式来加以反馈)。

好书会推荐好书。9、10月份,我阅读的《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混合式学习》《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全新思维》等就用到了这个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