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赵云为什么能七进七出, 依然不受重视!
提起赵云,我们马上想到的是一个银盔素甲,白马长枪的玉面将军形象,这其实主要是受《三国演义》、历朝历代的小说、评书和当代的影视作品的影响。真实历史中的赵云,与我们心中的形象相差甚远。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美化赵云呢?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真实的赵云什么样,做了什么。
从长相来说,《三国演义》里赵云“面阔重颐”,是宽脸庞,《三国志》里赵云“姿颜雄伟”,是高壮相貌,和我们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再说年龄,正史没有记载赵云的具体出生日期,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赵云比诸葛亮大了近二十岁。
赵云最初是公孙瓒的部下,后来在邺城跟了刘备。不幸的是,刘备是个流浪军阀,五次易主,四弃妻儿,但是赵云始终追随左右。
赵云第一次闪光是在长坂坡,刘备又一次逃走,赵云却往曹军方向去了,有人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刘备喝止“子龙不弃我走也”,后来赵云果然带着甘夫人和刘禅平安归来。有趣的是赵云主动去做的而不是刘备的命令,可见赵云的忠心和高情商。不过过程如何,有没有真的七进七出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是赵范嫁嫂事件,赵云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刘备娶孙夫人后,作为警卫司令的赵云负责看住孙夫人,成功阻止了企图带走刘禅的孙夫人,又一次立下功劳。
赵云随诸葛亮、张飞入川期间并无出彩之处,但在战后却有特殊表现。拿下成都后,刘备打算将土地和房屋封赏给部下,赵云却体积分土地房屋给百姓。体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武将的长远眼光和大局观。
取汉中时,赵云使出一招“空营计”,被刘备赞“一身是胆”,显露出赵云智勇双全的一面。
刘备称帝时,封关、张、马、黄为前右左后将军,封赵云为翊军将军。“翊”有护卫的意思,客观的说,赵云比之前面四位将军,官职上差了很大。因此有学者认为,蜀汉实际上只有“四虎将”。
221年,关于被杀,刘备愤而伐吴,群臣都不敢劝谏,唯有赵云劝刘备先联合东吴灭了曹操。虽然刘备没有听从导致火烧连营,但赵云的冷静直言仍旧令人印象深刻。
刘禅继位后,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228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命赵云、邓芝为疑军,在斜谷阻挡魏军,在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诸葛亮因此赏赐绢布赵云军,赵云却说战败怎么能要赏赐呢,上交府库。
229年,赵云病逝,261年,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这基本就是我们从历史中能找到的有关赵云的事迹了。刘备在世时赵云主要作为刘备的警卫队长的角色出现,并没有多少上阵立功的机会,战场上也没有太多亮眼的表现。与关、张、马、黄四人无法相比,甚至还不如魏延。作为一个将军,战场表现不那么出色的赵云为什么还能获得《三国演义》推崇,从而为后世所欢迎呢?
第一,赵云的形象是武将中少有的完人形象。赵云忠诚、靠谱,作为护卫,两救刘禅,作为将领,攻克桂阳。赵云目光长远,为人冷静,除了上阵杀敌,赵云还能两度劝谏刘备。不同于一般将领,赵云可谓是文武双全。赵云品德高尚,关羽自傲、张飞粗鲁、马超反复,赵云的形象显得与众不同,他更像是位全能儒将。
第二,赵云一生,始终有些不被重用。他虽然勇武,却一直作为刘备的警卫队长,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一个如此完美的将领,终其一生,却没有被重用,后世多少有些为他打抱不平,因此,他的形象无形中就获得了加分。人们把同情转化为对他的喜爱。
第三,赵云的忠义、低调、兢兢业业的形象,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臣的定义。因此,他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作为典型树立起来。跟关羽被神话为“义绝”,诸葛亮被神话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