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情、滥情,还是忘情
(唐诗江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
元稹的悼亡诗可以排进前三,最著名的是“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
他夫人韦丛20岁嫁给他,生了个女儿,27岁死了。那时元稹还没出名,韦丛跟他没过什么好日子,所以元稹很难过。
这几首悼亡诗里有好几个名句。最有名的是“离思”五首之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另外,“遣悲怀”之二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三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都是名句。
元稹肯定曾经终夜长开眼,但并没有“取次花丛懒回顾”。
两年后,他纳妾,又一年,娶继室裴淑。这是正史上有的。
还有野史上的,在韦丛死那年(也有说韦丛死前一年),他在成都遇到薛涛――就是那个少年时写过“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的女诗人,发展出一段感情。
至于元稹根据自己经历改编成“西厢记”的事,那是婚前,就不提了。
我相信,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的,要不也写不出这样的好诗句来。
但感情会变。他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时,可能也没想到,这么快又遇到新的水和云。
只能说,他诗写得太好了,但这些千古名句卖的人设和真实的元稹还是有差距的。
凡这种“多情种子”肯定是口若莲花,否则哪能撩得到妹子?那种钢铁直男才可能一生一世一双人。
最象元稹的是大理段二。段正淳虽然文采及不上元稹,但一流武功加上镇南王身份,也足以迷倒从十八至八十的女子了。
他到处留情,但对每个女子动情时又是真情实意、生死相许,只是发动情过后,又去找别人快活了。
还有黄药师。对待老婆,黄药师倒是有元稹风范,留给外界的印象和真相有差距。
我对黄老邪的态度,用尹志平的话说是“黑药师”。
不能说黄药师对冯蘅的感情是假的。冯蘅死后,他一直没娶,一直保存着冯蘅尸体,准备了花船,等哪天带冯蘅尸体出海一起喂鱼去。
但在冯蘅之死上,黄药师真是很自私。
陈玄风和梅超风偷走“九阴真经”,黄药师大怒。冯蘅当时怀胎八个月,但为了黄药师,殚精竭虑想了几天几夜,写下七八千字,终于油尽灯枯早产而死。
在冯蘅心里,“九阴真经”对黄药师很重要,所以自己不顾临产也要默写出来。
但在黄药师心里,冯蘅和“九阴真经”谁重要?这还真是个问题。
书中用词很是春秋笔法,“几天几夜”、“七八千字”、“油尽灯枯”这几个词,堵住了黄药师没注意、不知道等等借口。
知道了还不阻拦,那就说明冯蘅在他心里并没那么重要。若说他没想到默写真经有危险,这很牵强。老婆都写了几天几夜,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他难道看不出来?看出来了,难道拦不住?
他只要说一句:“九阴真经”算什么?一百部“九阴真经”也不如你一根头发重要!冯蘅会连写几天几夜吗?(参见胡一刀对宝藏的态度)
黄药师拿出为冯蘅修墓造船思念的百分之一精力和工夫,就能拦得住她。
这根本不能用“东邪”解释,永远洗白不了。
冯蘅死后,黄药师当然悲痛,但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后悔莫及呢?
元稹是“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黄药师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世上没有后悔药,若有,黄药师不会让冯蘅拼死默写真经。但世上有忘情水,这就是时间,时间可以让元稹不再失眠,让他再对花丛感兴趣起来。
所谓世事如棋,大约如此。我们象元稹一样,想不到下一手会怎样,也象黄药师一样,没机会退回上一手,还是要把握好当下这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