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汪洋里的一只海龟
介绍这部电影之前先说三个人:
张叔平。
导演王家卫的御用美术指导和剪辑,他的作品包括让子弹飞、蓝宇、和几乎所有王家卫导演的电影。
杜可风。
澳大利亚人,作为王家卫阿飞正传、花样年华等六部电影的摄影师,他的作品还包括甜蜜蜜、无间道、中国合伙人等。
奚仲文。
倩女幽魂、黄飞鸿、色情男女等电影的美术设计。
再想,如果有一部电影,背景音乐出自久石让,主题曲是周杰伦唱的,演员有李连杰、文章、桂纶镁,幕后是由上文提到的三个业界大佬参与制作。这电影得有多好看?
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海洋天堂》。
电影有一个绝望的开头,罹患绝症的王心诚带着自己自闭症的孩子大福在汪洋里的一片孤舟上准备轻生。后来大福水性太好,两个人活了下来。
王心诚带着孩子已经二十一年,这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大福,不能正常表达感情,也没有任何生活技能。大福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已经离开了,王心诚自觉时日无多,想把大福送去学校,可是没有学校肯收养大福。
寄托,是这部电影所有角色都在寻求的东西。
心诚渴望大福能好好活下去,四处奔波希望能给大福寻找一个归宿;
王心诚的邻居柴姨,她对王心诚说:天下男人我就看你好。她无疑是倾慕王心诚的,可是这份爱意,在命运的刁难下,变得可悲而不切实际;
玲玲,一个异乡漂泊的女孩,她总是在仰望天空上的星星,祈望那星空中有一颗星辰是由奶奶变成的,在慈爱地看着她。
后来大福被一家民办的福利机构收养,王心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教会了大福一些对于自闭症患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坐公交车,穿衣服,在海洋馆打扫卫生。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心诚做了一个龟壳,背在自己身上。他告诉大福:爸爸就是海龟,爸爸永远陪着你。
为了写这篇推送我刷了二周目,看到父亲去世后,大福机械笨拙地穿衣服,坐公交,去海洋馆从上到下拖台阶的地板。
再到后来,大福像一只鱼一样,在水里,趴在那只被告诉他那就是爸爸的海龟上。安静,神圣,就像当初他呆在父亲身边一样。看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鼻头猛地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在键盘上。
电影一改我对于两位主演的认识。
李连杰,这个动作电影的宗师,完全融入了这个角色,是万千自闭症儿童的温情父亲的写照。而文章更是刷新我对于他的认知,这个因为婚姻而万人唾弃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实在是太亮眼了,他简直就是一个孤独症患者,哪里看得到一点本身作为正常人的样子。
自闭症题材的电影并不多见,但似乎每一部都是深入人心的。
比如说莱昂纳多的《不一样的天空》,或者是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的雨人,再或者05年的韩国电影《马拉松》。即便是放在这么多优秀的电影中,海洋天堂也并不逊色。
诚然,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展开了一百多分钟的故事来说有些单薄,可是在这整整106分钟里,丝毫没有让我感到一点拖沓的意味。电影对于节奏的把控和情绪的渲染相当到位,铺垫也是点到即止恰到好处。
韩寒在他的作品告白与告别里这样说:
我认为所有的情绪都应该在发展过程中产生。比如一个人最喜欢的狗死了,传统的处理方式不外乎是你叫狗的名字,狗没有出现;你看着狗的照片,神情很低落;你看着外面别人的狗在跑,感觉很悲伤。而我可能会这样处理:狗的主人有强迫症,他每天要上十四个台阶,每次他都是走到第十个台阶,最后四个台阶必须是一步两个台阶跨上去。但是在他的狗死去的那一天,最后四个台阶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
我很认同这样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方式在海洋天堂里出现了很多次。王心诚送走大福,一个人回到家中,那个被他叮嘱过大福很多次不要放在电视机上面的玩具狗,被他拾起轻轻地放在电视机上。
玲玲离开后,所有人都找不到大福,最后王心诚在快餐店的门口,看见了倚在门口小丑肩膀上的大福,而玲玲在大福面前出现最多次的形象,就是扮演成小丑。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现实中往往很少直接情绪的表达,而是通过习惯、行为、记忆去承载感情的变化。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电影更当如是。
这个世界上,父亲对于孩子的付出在电影里的表现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们多像电影里的大福,所有的生活技能都是父母不厌其烦的教导。
俗话说艺术高于生活,可是在父爱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它从来没有高于生活哪怕一丝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