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读写营理事会点赞汇总读写营课件

读写营第二期 | 谈谈文学·第五课

2023-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LP理事会

理事会读写营第二期 谈谈文学

主讲:寻虎


第五课 呼吸与展开

提纲

这就是呼吸

1

不管是叙述,还是内心独白,还是内心自述,都要快速切换,不要叨叨个不停。几句就要换一下,这就是呼吸。东边说说,西面说说,这就是呼吸。

对话更要简短,一问一答,立刻就要转,不要搞成连篇累牍的对话。 这也是呼吸。 否则几十行对话其实就是吸一口气,肯定乏味,就像几分钟不呼吸,人岂不是会憋死么。

描写也一样,不要描写没个完。尽量一句话就描写了,然后立刻转。

2
--呼--吸,12121212,每一个呼吸还可以细分为一呼一吸,形式和内容都在呼吸。
读者不可能分析,它不知道原因,只觉得神奇,无可名状谓之神。其实没有神奇,台上看到的大变活人,幕后的东西观众看不见。
卡夫卡的顶楼后座。典型的121。呼吸呼。只有三段。打完收工。厉害不厉害?
读完懵了。但是有审美的人会觉得无可名状。然后一种情绪猛然涌起。
当然是要聆听语音层。如果注意语义层,只会觉得懵。如果沉浸,体验,它的内力积聚然后爆发。
生命气涌动,在读者心里开了一个口子。哗啦一下,不就是存在的显现,美的光晕,一道闪电么。真理就无蔽敞——开了。哪里有什么格言箴言的真理呢?无蔽敞开,这就是真理,也就是真。心灵的灰尘被狂风吹走:啊啊啊,原来我也有心灵!这就是真理。
人人都说心灵,可是此前从没有触摸到心灵,它只是空洞的概念。惟有审美,你才真真切切看见自己的心灵。
这才真正觉得活着是有意义的,这是完全不同于日常的喜悦。脚底踩到了坚实的大地。这些是审美的高峰体验,和宗教高峰体验是类似的

展开不是摊大饼

在展开这一块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展开太实。
意象中浮现的一些岔道,第一个念头,我们会觉得难以把控而排除掉,被强大的意识拉到现实逻辑中,这就跑偏了。 很多同学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对于意象自然流动的方向,要尽量去把握它,表现它,而不是回避它。这些模糊的地方,要捕捉,要契合,否则看似推进,实则无感,只是自动化写作,就像走在熟悉的路上毫无感觉。
 
或许是对意识流手法的错误理解,或许是对发散的错误理解,会摊得很多,大而无当。
没那么拘束了当然是好事,大而无当也要避免。
 
我们阅读时可以注意一下,好的作品并无几处无味的闲谈。可以说好的作品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我们暂且做不到那么好,但是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五讲【课件内容】

大家好,今天是第五课,呼吸与展开。

这一课有前提要求,要求你的前期得沉浸,有一定的体会的。至少是做过几次的。如果说前面一次也没做,也没听也没做,或者说听了,但是没做,那就也等于没听了。像这种的话,那可能就没有办法去交流和沟通了。因为这里面的东西是比较难讲的一个东西,我发现我的资料好多都是音频。真正的这个文字的稿子,关于呼吸这块的很少,什么原因?也是因为这块是比较难讲的,好讲它是结合例子讲,单纯的讲,也可以讲,那就纯理性的,纯理论性的,这种讲法是带一定哲学性的,或者是带一定美学性的这种讲法,这显然就不大适合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们内部都不想那样去讲。

兜一个大圈子,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没有太大意思,等于是先要上个本科,再回来写作。我觉得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怎么去掌握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尝试,纠偏,不断的去试,那最终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讲的一个标准,心中有数是一个最高的标准,说的非常好。

大学教授、博士心里没数,他总是照本宣科,念这个理论,念那个理论,他也不知道哪个理论更好,每个理论都有一定道理。我们要避免这个,从来不会说哪个理论就是最高真理了,人类以后别想了,别在这块瞎折腾了,就这个了,最高指示,这是荒唐的,我们从来不相信这个,就像救世主来了。

但不因此说理论没有高下,或者说是毫无标准,想怎么说怎么说,那显然也不是。但如果在我们这里,就不在理论上过多纠缠了,那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够,可能十年二年50年100年,你活不到那么长,要看你悟性,悟性不好,也活不到那么久。

第一部分

关于呼吸的第一部分,是最通俗的说法,一点理论性都没有的。第二部分,有条理的说一下。就采取这样一个过渡。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经验性的说法,第二部分稍带理论性。

但前提一定是要沉浸,如果不沉浸的话,你无论读还是写,都体会不到,跟我说的就是没有一样是相符的,是很勉强的,最多是老师这么说,我就这么去理解,就属于“拉郎配——硬凑”,把这个硬往上套。像一件小衣服往大个子身上套,这既没有必要,也是错误的。得是沉浸状态的时候,这套说法才会入心、才有道理,你才能觉得是这么回事。

不管你是哪种写法,就是按照我们通常作文课、语文课所说的叙述、内心独白、心里话,内心描写等等,无论是潜在的对话还是明着的对话,或者是其他的描写等等,这是一般作文说的。这里我们一般不这么说,但有时候为了方便,还是得这么说,否则没法去描述。这就是大家通常情况,不管哪一种写法,一个作品展开,我们都要快速的切换,不要唠叨个不停。很多人对呼吸体会不到的时候,不认为是自己在唠叨个不停,觉得这是该写的、别人也这么看。

这里就存在很多的误区。第一种,不该写的认为是该写的,不说完的话就缺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说别人也是这样写的——其实别人不是这么写的,自己读不出来。用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叫“东施效颦”。别人捂着胸口,他也捂着胸口,其实不一样,但他读不出来,然后就说,捂着胸口为什么不好看?西施捂着不好看吗?难道你双重标准?她捂着好看,我捂着就不好看?所以他读不出来。他也认为人家是跟自己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古典作品里面,确实有“绕绕绕”的,包括村上春树,他有的作品也绕,至少我觉得有些多余,但当他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之后,“瑕不掩瑜”,或者说并不影响作品的主干部分(主体部分),说那你要是学的话,恰恰把它不好的东西学了,这种情况也很多,我就不一一来点名批评这些了。我说的相信大家能懂,就是你学反了、学错了,在生活中其他事情就更常见了。你想学村长说话,其实你不是村长,你说出来就很可笑,村长可能说出来还有那么点味道,你学出来就四不像了,这就乱学。

简单的指标,我们经验上也能看出来。就几句,你就换一下。这几句到底一句还是三句还是五句,这个就不一定,但是你得快一点,别在那里绕绕绕的,在那里纠缠不清,总觉得这里很到位,尤其是有外语式的汉语时就非常缠绕,“他轻轻的关上了那条黑色的大门”,汉语不是这么说话的。要用英语说,可能是合适的,但是汉语这么一说,显得很蹩脚,读起来就非常的不舒服,很痛苦。但因为这种不正确的熏陶和学习之后,大家很多都意识不到自己总是这样的。

这样除了这一句不好看以外,我反复强调,并不是说这一句不好看,而是这一句不好的时候,整个味道都变了。这道理也不难懂,我们经常说,老一辈的时候,小孩上桌子吃饭,不许拍桌子,不许摔碗摔筷子等等,或者在菜里面这样插那样插,老一辈肯定就要训了,得有规矩。我们现在自由一点,不大会这么训小孩,但是,如果太过了,可能也会也会说的。是家教、是修养。但是你说他犯什么大错?哪样都不犯大错,既没伤人又没放火,事情不大,那为什么要训?就是这一点不注意,其他地方也就不会注意了。就像裤子,“小洞不补大洞难堵(吃苦)”,你很快就跑偏的非常厉害,这个道理也是不难理解的。

至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说,有的作家也是绕绕绕,是不是你这个理论就失效了?或者说我该向他那么学?这里我相信大家听了也会明白,你就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该学的东西你别学。所以很多人学的是说书似的:“山东的东部有个村子(有个小渔村),村里面有300多户人,张王李赵。”他就这么一直学下来的。古代的说书也好,包括一些演艺体的小说也好,一个是时代的局限,那时候就只会这样,大家都这样,这么一种城市化的东西。

还有一个是脱胎于话本,脱胎于话本是要说唱给人听的。请到家里面来说书,一屋子都是人,他还敲鼓,我们那里叫大鼓书,那就是要有一些城市性,然后还有一些戏剧性。突然猛敲一下,或者猛的停顿一下,抓住观众,否则大家可能要打瞌睡,卖个关子、抖个包袱,这都是现场的表演需要。但在文学作品里面就不可以这样。因为抖包袱是最低劣的,在小说中间,当然,包括一些散文,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从审美来说就是非常不美,但是很多人浑然不觉、乐此不疲。抖个包袱最后反转了,原来他是王子,他不是乞丐。

他觉得很得意,为这个,审美总停留在这种所谓的消费的层面。赌博不就是一种消费吗。“我卖了一个东西给你,开心吗?开心,开心就行了,这东西就值了。”这么一种对写作的看法,一种文学观,很糟糕的,这种审美趣味是非常非常差的。

好,我们在读一些好作品的时候就能发现,他不会绕,对话很简短,一问一答,也就结束了,就转。不要说来说去:“吃了吗?吃了。吃什么了?牛肉。牛肉红烧的还是水煮的?水煮的。哪几个人吃的?张三李四和我。几点开始的?一点到五点。”全是这种对话,觉得很有意思。而我们读来是,会觉得非常的乏味,非常的无趣。这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但自己不注意不到的。怎么去解决?就是我们说的诵读这个办法。

我希望这次活动之后,大家即便什么都没记住、没做到,有一条牢记在心,就是我们小卡片最早的一条,六字诀。这是根治你、调养你审美趣味、文学品味的一条长久的一剂中药。它是温补的,可以长期吃下去,对你是有好处的,哪怕你什么都忘掉了,这条不要忘,迟早能熏陶出好口味。这一条都没有的话,可能就什么都没有,又回到以前开始那个主题、立意、大纲、人设、情节故事一波三折,抖包袱,做个伏笔,然后穿越一下。

就这些东西,三块钱可以买100篇1000篇这样的套路。如果写作是人人都会、廉价的东西、如此简单,世上也就没有写作了。都让人工智能做得了,而且根本就不需要人工智能,这个还不需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比这还要高级一点,因为它是海量的,你又不是海量。你一个大脑能装多少?你查资料能查多少?你是很有限的在编造。但人工智能它是海量的,上亿个里面抽取多少种套路、模式出去,比你不高明些吗?你很快就失业了。

我们生活中说话也是这样的。无论是对话了,还包括讲述,讲述一个事:“村里有300人,300人之后张王李赵等等”,就这种说法,除了乏味,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就如同几分钟不呼吸。人都要憋死了,审美什么全都谈不上。描写也是这样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山到水,水到树、树到草、草到花,一样不漏,这是我们非常乐此不疲的流水账式的、扫描式的,这就是我们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就是说我们会读一些好作品,当然我也不需要点,清单也列过了,大家在读的过程自己去体会,哪一个作者是这样做的,差的又是什么样的。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稍稍理论点说,怎么能抓住这个特征呢?或者是自己做带有一定指导性,套路肯定是没有的。那怎么才能有指导性利于自己发现呢?

这个呼吸,说起来很简单,121212......但它不是指肺部的呼吸、身体的呼吸,不是我们平常的呼吸,但有跟它相似的地方。它有一定的节奏似的,有一定的韵律似的。当然每个呼吸还可以细分,比如说这一节和那一节,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呼吸;第一节和第二节是个呼吸。

我们讲课也是这样,第一部分讲完了,有个呼吸,转到第二部分了。我绝不会哗啦哗啦哗啦这样讲,这样的话就不会让人感觉到是分成两部分,哪怕标志出、标识了两部分,可能听起来也不觉得是两个部分,只是觉得在呼啦呼啦的说,没有分成两个部分。丝毫没有感觉到停顿,再开始都没感觉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呼吸。

但是跟我们所说的“写作的呼吸”,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我们刚才说的这种呼吸就太直观了,很明显,表面看就行了,我们这说的呼吸当然是要更内在一些,需要体会的。

实际内容在后期就不说了,说的话有点悬。大部分读者不可能分析,也不知道原因,他只读图个痛快、消遣,或者说是一种很浅层的爱好,当然也有资深的。我们不说那种真的能体会到一些东西的读者,或者经过训练的,对大部分人来说,他是不可能知道原因的,可能就只是惊叹:“哎呀,这小说过瘾、带劲;这个散文写的太棒了,让我好像身临其境”等等,说了很多很多夸奖的话,觉得很神奇,他不知道什么原因吗?“无可名状谓之神”,就是说不清楚,只觉得太神奇了,说的清楚的那可能就不神奇。

但是我们可以说文学它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这就跟变魔术一样,台下一看,大变活人;但事实上,你站在幕后去观察的话,里面是个把戏。文学作品的这种效果、这种审美、这种档次,名著为什么是名著?名作为什么是名作?大作家大诗人,为什么是?一般人怎么就不行,到底缺哪一块?可能很多人始终没办法搞得清楚,只会说是没天才,要么说是没灵感,就变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那就不需要努力了,那就是我没天才、我没灵感,这不就完全的违心论,大家普遍反对违心,唯独在这上面又非常违心。这样做的也非常多,他觉得自己做不到,或者自己不是那种人,意思我就弄点大陆货、技巧性的,他会这样想。

那我们就举点例子,当然卡夫卡的这个《马戏团顶层楼座上》,这篇短篇也就几百个字,有的同学可能没看过,它就三段,那我们可以说他是典型的121,在这里就说一下,因为可能没读过,就是干脆利落。像这样的作品大家都可以找,包括春上村树的短篇。我觉得是最适合大家学习的。当然不是说你就盯着他,我觉得入门是非常好的一个,包括体会我们所说的这个全部内容,无论是开篇还是这个展开,无论是这个沉浸还是呼吸,我觉得春上村树都做的不错,当然是早期作品了,我觉得他中后期作品都不太好,我觉得初心没了、变了。也不能讲他事在追求功利,但是心态可能变了,反而文学感觉没了,变得很俗,变得为了写而写,一写也能写几十万字,但是没有精气神了,已经没灵魂了,是不是江郎才尽就说不清楚了。不管怎么说,他的短篇作品,早期的作品还是值得学习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作品,我们都点过的。

尤其在阅读时候,包括写的时候,我们反复在讲的,这当然是从另一个角度——从语言这个角度来说的,我们一方面从意象这个角度,一方面从语言这个角度——当然语言不是孤零零的东西,它同样是所谓的语言也是意象的语言,但是我们有时候会为了方便,或者为了这个能剖析的更清楚一点,所以有时候会也会把语言单独说。这个语言我们反复讲的,要聆听,聆听语音层,无论是读一些名作,聆听语音层。我们讲的快速读,快速读实际上就是一种聆听。我们自己写,东西还没出来怎么能聆听?不是没声音吗?就是无声,恰恰是无声才能“无中生有”,恰恰是要聆听。这种等待的聆听是什么?聆听实际上也是个...。

并不是说你去听一种物理的声音,而是在从无中来听,沉浸就是这样的,沉浸就是到无,沉浸就是沉浸到虚无之中,但这虚无不是禅宗那种一下子到彼岸去了,一下子这个禅定过去了,不是这种。它是一种期备,是一种等待。这样的话你可以能听到声音的深沉,语言的深沉。但是如果你只是在语意层的话,那你体会不到呼吸。

大家再回想一下,在这次活动之前,我们大部分肯定是看内容,一个作品我们看内容,实际上就是语义层,就是说里面到底说了什么,最好弄一个大纲,弄一个简介或者梗概,这是我们的,或者是自己梳理出一个读后感似的,实际上都是在语义层,就我先读我捋清它。但读的过程没有办法那么慢,然后,我还要梳理:第一节说了什么;第二节说什么;人物有哪几个;谁谁性格是什么;关系是什么;事件的发展、起因、时间、地点,然后过程,这就是语文课所讲的,这个时候你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语言吗?你听不到,你全在抓内容。

所谓的内容就是什么?就是语义,就是含义。就像桌子,桌子四条腿,你一旦说桌子本质的时候,桌子就变成什么?桌子本质是木头。你得把桌子扒光了,但桌子是不是木头?它显然不是木头,有哪块木头是四条腿的?是一个平板的?就是我们在注意语义层的时候,就相当于这样把它扒光了。把它整个磨平了。

一部《红楼梦》90多万字,梗概可能就200字,这叫语义层,它的语义层就200字,那红楼梦是200字的梗概吗?那他为何要写90万字那么辛苦?直接两百字梗概的了。批判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寄托了什么、预示了什么...... 200字结束了,说完了。出现就是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然后浮现其他家族,乱七八糟的事,没了。200字的梗概,这就像语义层。我们能不能听到这个语言?没有,我们能听到声音?也没有。我们能不能感受到呼吸?没有。那我们在写的时候呢,有没有?没有,读都没读到,写当然没有。

这里,也说到体验,说到这个生命器。

那我就不过多解释,但实际上大家应该也能理解。就是在你心中有种情绪,你这样的才有呼吸。所谓的聆听,在这种沉浸中,这种寂静的状态中,为什么能聆听?因为有深沉的东西、有涌动的东西,这就是命。人终于本真的活着了,不再是我们日常的那种活,这个大家不要误解了,好像这个非本真的就是坏人,不是这个,他不含道德批判的意思,或者说你这种活着是一种虚假的活着,也不是这个意思。

就是我们日常的吃喝拉撒,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等,出国旅游,当然,也可能这个跑快递,搞外卖,辛辛苦苦风里来雨里去,当然也可能唱歌跳舞,这些我们可以说是非本真的,但不是坏的,不是说这种事就是庸庸碌碌的。有什么值得谴责的东西,这倒没有。这个贡献GDP,劳动所得,平常人的日子,这有什么错?从这意义上没有什么错。这种叫本真和非本真是什么意思?在我们写作中,在这种沉静中,在这种寂静中,我们所写的东西是本真的,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这给别人疑惑的东西,我写那么好,我得到什么?按照你的说法,他的价值不在于写的好之后发表了,或者是卖钱了,或者是成了文豪了,名利双收了,好像不在这一块。这显示的确实不在这一块,它是个纯精神的东西。

听起来好像很虚,但是这种很虚的价值,它确实是很虚的价值,它不能给你带来一点口粮的,从本身来讲,它不能。那当然你写出作品可能能发表,然后卖钱,成了名作家,那也是可能的。当然也有一定的概率是不行的,你写太好了,实在不容,你死后出名了,反正你享受不到,出版社赚了,就是前天那个小伙伴说的,这确实是这个样子,也有。我不管比例高不高,这种情况肯定有。我们不谈比例问题、调查的问题,这是另外的一个课题了。

这种对自己自身好,它价值何在?真能做一个长篇大论,或者做一个很深的一个哲学报告,但是我们想简单的讲一下。它什么时候才体现?就是那种没用的东西,它什么时候真正能起作用,真正能帮到你?当你寂寞空虚冷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当你悲观绝望的时候,当你人生无望的时候,当你什么都有,但是心空落落的时候,或者是你什么都没有,没有依靠的时候。这个时候本真的东西就起作用了。当然本真的不仅仅就是文学,艺术、梵高,支撑他的就是这个,他画出来的东西却那么的热烈。

那有的人当然这有点说教性的,但我不想太多说,但是涉及到这个话题就说一下。有的人说我挺好的,我安安稳稳,就想写点小东西,也没其他的想法,你这种尽管那样。你说的那种精神不精神,好像我也感觉不到,到那时再说。可能有。但凡有体会的是,在一个人生死存亡的时候。这些东西你就发现,四面一看,没有救世主。你很多东西崩溃了,我们现在社会这种就尤其突出了,青少年的绝望,包括前面的这个这个一些走失的孩子,当然不是全部都这样,咱不说有一部分可能是的,包括我们身边,这样的孩子也很多,比例也很高。

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没办法,医院是治不了的,精神病院是治不了的,他能控制一下,只要不控制就不行。也有一些报道,说是治好了,我是表示怀疑的,这还搞医院治是治不好的,它不是一个医疗上的事情。它是心病,人家是精神病院,精神病院不就治心病的吗?不,它治的是心理,不是心,这东西得靠文学艺术,到一定程度上,宗教也具备这样的。这东西叫心病,它不是说医院能解决的事情。

话题岔远了,再拉回来。

我们说生命去涌动,在读者心里打开一个口子,这是在读者的效果。后面有一点理论性的,大家酌情看。这是我内部说的,大家头一次听,就觉得里面概念好多,就不多说了。最后说一下,人人都说心灵、都说心、都说精神,但是并没有真正触摸到,很空洞。你有没有心?有心。我的心灵怎么样?他的心灵很美、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他善于帮助别人,他的心灵。我的邻居老张,他这个人心灵美。这实际上还不是心灵,这实际是心理。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大部分人会停留在一个很空洞的概念上,并没真正能触摸到心灵或者心。

我们只有在审美中,在文学意识的活动中,才能真真切切的看见自己的心灵,但这时的看,不是眼睛的看,而是真正的能体会到或者是感受到。你发现你真的有心,而不是以前那种,这是两层,心和心理是两层。这个心,它无所谓好和不好。他完美的,因为它不是说我想行善,我想行恶,不是这个。他就是让我成为人的一个东西,我没有心就不是人,正因为有这个心,一颗人的心,我才是人,我正是因为有精神,我才是一个人,否则我就不是人,我只不过就是一个灵长类动物。

我们甚至可以说,植物人还是有心灵,只不过他可能很多功能消失了,他没死。躺在那里不动,但不代表他没有心灵,因为你一旦植物人苏醒了,他就又活过来了。他心灵还在那里,才会这样,否则的话,人活过来了,心没了,这怎么可能?所以他还是有。一个睡眠的人,沉睡的人,他还是有心灵,只不过心灵在哪里沉睡,他醒来的时候心灵也苏醒了,否则的话我醒来了,但是我心灵没醒,这怎么可能?

所以,这个呼吸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是需要体会的。在我们读的过程中体会,在自己写的时候体会。为什么一天200字最多,这就是强行让你进入呼吸状态里。大家再想一下,能不能理解我这个安排。之前是让你呼吸,一天200,没写多,没有跳戏,没有跑偏,然后第二天又这么一点字,你又是一次呼吸。都是让你进入这种状态,而不是仓促的哗啦哗啦写了一两千字,三五千字,甚至上万字,但这里面就一口气,自己不觉得憋闷,就是自己从心理上来讲,不觉得憋闷,这个心的感受,跟心理上的感受,完全两码事。

这个也很好懂,我们生活中,比如说我喝了顿酒,但实际上对从心灵上来说,很空虚。我为了娱乐喝了一顿酒,为了借酒消愁喝了一顿酒,实际上能不能叫借酒?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吧?心是很清楚的,但是他藏在深层,藏在阴暗的角落里面,他知道,一顿酒是不解决问题的,反而更苦。但是人往往活在哪?活在心里,这个就是自我这个层面。我能解决问题,喝一点酒心情好了,你看心情好了、开心了,我唱歌了,手舞足蹈了,这是明显的我情绪好了,这是很多人,不然傻子才喝酒对不对?

但是更深的东西感受不到,因为他不往那方面注意。你注意到了你就知道了,并不是需要很高的智慧的,不需要,但你真的往内心看的时候,你会知道这点酒不解决问题,而且让我心里更苦。当然我也不是说反对喝酒,不是这意思,有的酒不是说一定消愁,就正常的一部分。我说的就是那种为了想快乐而做一些事,往往事与愿违,但你不知道。

做父母的也得知道,教育孩子咱们就那么懒,苦口婆心婆心为他好,真的是为他好,他不信。这怎么回事?他不知道,他体会不到,年幼无知,总觉得玩手机开心,你把他手机拿了就要发疯,现在谁敢把孩子手机拿走?不敢。一拿就跳楼。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但你说从小就不让他玩,这也不现实,这社会氛围就在这里,很早以前说不让孩子看电视好了,不但做不到,现在你让他看也不看了,因为升级了。所以你纯属多余,你那说明这里面是什么一个问题?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这也是个深层问题。

好,那我们在读写的过程中间进一步体会。同时,在点评未来的几天,我们还大家要写,坚持下去,然后点评,这时候你可能就是更体会一点,因为光这么说的话,它现在比较的空,点评的话,未来几天我会在展开呼吸这块的,会稍稍多提一点。这样大家可能体会就要好一点,整个作品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所以说一个作品他不选,不是说有好多好多零件他是组装,头皮发麻,不是这样的,很简单,大道至简。甚至可以说开篇定调子也是呼吸,一回事,只不过单独拿出来说,也因为这个初始意象的这个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说,它也是个呼吸,整个作品都是一个呼吸,它本来就是一个生命的呼吸。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未来几天大家更要坚持下去。

感谢学员 02062 李予柒 根据语音课程整理文字。
感谢学员 02114 七七1212 提供语音合成。


【课后习作】
注意:本期作业截止时间2023年2月17日20:00

主题:在评论区留一段练习,用学号开头,如:【02000】习作内容。按时完成的学员有资格参评满勤奖。

【延伸阅读】
请见《六堂课推荐的几本书

【预告】
周五晚八点品读纳博科夫《圣诞节》;讲解部分同学作品;公布优秀奖获得者名单;六堂课小结讲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