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定

从上饶事件中被忽视的信息谈谈信息抓取和狙击战

2019-05-19  本文已影响2人  谢晓霞

首先,我建议所有人都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学,不见得要达到专业水平,但至少具备一些基础,这样,有助于提升信息敏锐度。

我们普通人,在受到的教育里,都是怎么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和正常人打交道,虽然从小到大也会被提醒警惕坏人,但是坏人具体什么样子,却并没有人给出一个清晰详细的指引,坏人也并不是像电影电视里那样,长一张奸诈的脸,神情猥琐——事实上现在的影视里,坏人往往长得更帅、行为迷人,所以甚至会有人粉上这些反派角色,现实中也不少见,比如吴谢宇也已经有了粉丝,有女粉丝还说想要嫁给他。

上饶事件的可怕在于,这是非正常人和正常人之间发生的事故,有很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是指男孩运气不好,碰上了(调位置和女孩同桌、调皮惹到女孩),必然是指,女孩父亲的性格,早晚都要出事。

有些人认为,他活到41岁,是忍无可忍了,才拿刀刺向男孩,这恰恰表明他是正常人。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心智成熟,有时候意味着“令人绝望”。

比如职场上都知道,35岁是道坎,过了35岁,很多人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下降,所以31岁和41岁的状态,完全不是一回事,31岁大部分时候都意味着上升,而41岁普遍来说是一个下降的状态。

女孩父亲的几个关键信息:

41岁

无业10年

曾经当过协警

女儿跟母亲姓

(以上是显性信息)

脾气臭(其妻语)

偏执、暴力(从结果倒推)

可能存在家暴(班主任说法)

(以上是隐性信息)

女孩父亲在家长群里发了两段话。

第一段话的语气明显是有问题的,对话对象是男孩:

刘X宸,打何X璇打的开心吗?从开学到现在几乎每日打骂,哈哈。女儿每天都要问我们,她在学校很想学习,却天天被打很是难过,无语。想想我们夫妻从女儿一出生就双双辞职在家就为了能够多陪伴她,就想看着她平安快乐成长,。作为家长,何X璇妈妈和你沟通好几次,我也劝说过你,但是你还是不听,即然道理讲不通的话,呵呵。不知你家庭住址所以只能在校门口等你,希望你的爸妈也能和我们夫妻一样是辞职在家每日接送你的,因为会有一个不讲理的家长天天在校门口等你的。

其实这里已经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正常人说话应该是这样:

刘XX爸爸,我女儿回家告诉我们,自从开学到现在,每天被你儿子打骂,能不能向你儿子了解下情况?如果情况属实,希望你儿子能够向我女儿道歉,并保证不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班主任 了解这情况吗?

女孩父亲的第一个发言,从措辞到标点符号,都显示这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表达不够精准的人,而且很情绪化:

开心吗?

哈哈。

平安快乐成长,。

即然

呵呵。

里面威胁的语气也很明显。

正常的大人,虽然很生小孩的气,但是不会和小孩一般见识。

在这段对话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一个“巨婴”。

再看第二段话:

@刘X宸爸爸:您好我刚健身回来,才看见您的信息,我也理解现在大人都很忙,孩子都是家里的宝,所以你们在外努力工作拼搏,就是为了孩子未来幸福不在受苦受累。学校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孩子的一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中的问题的对错行为,是靠父母每天一点一行教育陪伴。孩子是没错的,所以,我以前都把刘某宸当大人一样沟通讲道理,即然他无法理解听不进去,那我告诉你我会怎么做,因为从明天起一个月的时间内,作为我女儿的同桌您的儿子,我也是非常关心爱护他的,所以,我每天都会在校门口等着他,如你们家长不接送孩子,我实在不放心他在一条车水马龙,嘈杂拥挤的马路上独自一人上下学。信息请勿回复。此致 敬礼

对话对象转变成家长,威胁的意味更加明显。

“把刘某宸当大人一样沟通讲道理”是很明显的认知错误。

我们经常会说“一个大人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见识”,是因为双方的认知水平不对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女孩父亲在解决问题思路方面和常人是不同的。

按说,这两段对话其实已经彰显了事态的严重性。

但班主任和男孩家长没有足够重视。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因素:女孩的母亲。

她的发言:

(在别的家长劝解后)是的,不好意思了。

大家不好意思哈,我老公的脾气有点臭,我和家一长私下已经沟通好了,实在报歉。

女孩的母亲是这个事件中非常关键的角色,我们可以从她身上获取的信息有:

比较通情达理(不断道歉)

愿意沟通

承认老公脾气臭

惧怕老公(结合后面的微信语音)

可能被家暴(待确认)

她自己透露的信息,和女孩外公外婆的描述有些矛盾之处——天天说女儿被欺负。事发后,女孩母亲应该在公安局录完了口供,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所以有些关键信息尚未披露。

女孩外公外婆透露的信息,需要结合女孩母亲的口供才能断定是否采信。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信息漏洞:

外公外婆说女婿没有精神问题。

我听到这里的时候诧异了一下,因为一般的家庭遇到这种凶案,即使没有精神问题,也会往上靠,为的是脱死罪,这里我有一个脑洞,需要证实,目前只是猜测:

由于家暴的存在,外公外婆对女婿也很不满,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那么,借机摆脱女婿对女儿的威胁,也不是坏事。

另外,从外公外婆爱护外孙女的角度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有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父亲,伤害恐怕大于“凶手”,所以要坚决否认这点。

回归到沟通本身,男孩父亲可能误认为,已经和女孩母亲做了沟通,所以对事情的严重程度,估算错误。

如果女孩父亲所说的“何X璇妈妈和你沟通好几次”属实,那么,这位母亲的处理方式,也是有问题的。目前来看,女方的家庭还有不少疑问:

夫妻双双辞职,经济来源是什么?

女孩和母亲有没有遭遇家暴?

家庭中的话语权由谁掌握?

外公外婆所说的话,和女孩母亲的口供是否吻合?

女孩母亲和男孩父亲的私下沟通记录是怎样的?

女孩母亲是怎么理解“私下已经沟通好了”?

另外,班主任和女方家庭到底是怎么沟通的?

在这张信息拼图上,缺少关键的几块,所以,无法得出最后的结论。

但这些结论,指向“因”,从“果”的角度来说,事实很简单:

“41岁成年男子,持刀闯入学校,在几十个小学生面前,捅了一个10岁的男孩13刀致其死亡。”

我在前面所说的,是依据信息所做的一些推断,后面有指出,因为信息缺失,所以推断未必合理。

从信息抓取的角度,我们就当学会甄别异常信息:

威胁性描述

透过一个人的描述进行人格画像

通过关联描述判断人物关系

就目前来说,由于缺少证据,我还不能断定有霸凌的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缺少证据意识。

男孩父亲接受采访时,拿出了微信记录作为双方沟通的证据,所以我倾向于相信这部分,但是,记录并不全面(缺少前一天与女孩母亲的沟通记录)。

作为“疑似霸凌”的当事人,男孩已死,无法对质。女孩作为未成年人,也没办法进行采访,估计这部分会如同石沉大海。

各方的说法,都会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所以需要交叉验证,以及看是否符合常识。

如果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是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

但是,性格缺陷,如果不能得到救治,迟早还是会出事。

比如这个事件中,即使双方家长会面,也不见得能够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造成更多伤亡。

开篇我之所以建议学习心理学知识,就在于敏锐地捕捉信息中的异常部分,并学会和有性格缺陷的人打交道,毕竟,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事件中,班主任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起到了反向作用,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理解是浅薄的,风险意识也远远不够。

作为家长,多和孩子聊聊班上的事,也多和班主任沟通,是必要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