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入门》第四章:心理结构(之二)6
《精神分析入门》第四章:心理结构(之二)6
接下来我们讨论另一个重要的防御机制:否认
安娜•弗洛伊德(1936年)称之谓“否认”(denial)。它是借助于随心所欲的幻想或行为,对不愉快的或不希望的外界现实加以否定。
例如,父母经常开玩笑说小孩子不记路,小孩为了取悦父母,即使记路也会说自己不记路,时间长了,真的记不住路了。这就是否认。
那些真实的事实就被否认了,而由能够满足孩子在心理上取悦他父母的欲望所产生的幻想和行为所取代。
“否认”这个词也被人用来描述内部体验的态度。使用“否认”这个词是很不情愿的。因为它与压制(suppression)的概念非常相似。“否认”的原意是对外界某些印象的阻抑。如果不把这些外界的印象从意识中否认掉,就会引起注意,并造成痛苦。
在对防御问题的讨论中,“否认”这个词的使用有时会造成某些混乱。这是由于某些事物之被否认,就像阻止某事进入意识的防御机制一样自然。在每一次防御进行时,本我说“是”,自我说“不是”。也就是说,自我常对本我所肯定的东西加以否定。由此推断•安娜•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通过幻想而起作用的否认可发生于每一个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说,否认的防御机制与我们一生中的游戏及白日梦紧密相连。所有的娱乐活动都是否认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而使我们避开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担心。
下面我们要讨沦的另一个防御机制称为“投射”(projection)。
它使得个体将个人的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他事或外界的其他事物。
投射发生在所有人身上。这些愿望或冲动则是此人不愿接受的,或者是试图在潜意识中一笔勾销的。人们会潜意识地说:“不是我有这样坏的或危险的欲望,是他。”
有关投射机制可能的起源问题,有人认为,把人的某些想法或愿望从其精神生活中分离出去,并投射到外界中去,是从婴儿期就存在的生理经验的净化。由精神分析指导的观察研究告诉我们,小孩子常常把他的排泄物认作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投射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来运用时,使用的人就会在潜意识中试图抛弃自身不愿要的精神内容,尽管它们是肠子的内容物。
另一个防御机制称为本能冲动转向反对自身,或简称为“反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self)。
我们可以用儿童期的行为来表明其意义。孩子在盛怒时,例如与另一个人相对抗却又不敢去表达自己的反对态度之时,可能转向于拍打、撞击或伤害自己。
这种机制尽管看起来似乎陌生,但在正常精神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它常常伴随着对于冲动指向的客体的潜意识认同。在上述事例中,孩子在自己打自己时会说:“我就是他,我要打他。”
读者还可能回忆起我们在第三章已经用相当长的篇幅对认同进行了讨论。
我们认为,它是自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为达到防御的目的,我们常常使用认同。但现在人们不大同意把它归结为防御机制,更确切地说,只是在防御途径方面它有经常被使用的一般倾向。自我可以运用任何东西去减少或回避来自本能内驱力需求的危险。
当认同作用被自我作为防御途径而使用时,它往往在吞咽或吃食等身体动作以后被潜意识地模式化。这意味着,采用防御机制的人在潜意识中想象着成为他正在吃被其认同的人,或正在被其认同的人所吃。这样的想象正好与投射机制相反。这里,潜意识中的模式似乎是一种行为的净化。
“内射”(introjection)和“合并”(incorporation)也是在文献中发现的,用以表示与消化相联系的潜意识幻想。一些学者试图去区分这几个术语,但在一般使用上,它们也是“认同”的同义词。
我们应该提到,自我防御作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另一个防御机制,名为“退行”(regression)。
虽然它像认同一样,是一种防御机制,但严格来说,它有更广泛的意义。
我们可以假定,退行倾向是本能生活的基本特点,正如我们已经在第二章谈到的那样。作为一种防御,本能的退行可以避免面临严重冲突时而发生的焦虑。
比如,在本能发育的性器期,某些欲望可能要部分地或完全地放弃掉,个体必须退回到或退行到较早的口期或肛期。这样,就避免了性器期欲望持续存在所造成的焦虑。
本能的退行往往只是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只要足以使自我在与本我的冲突中占上风而形成心理环境的相对稳定就行。这样,性器前期的欲望就能或多或少地代替了性器期的欲望。
同以上防御机制有关,又不同于以上心理机制的是“升华”(sublimation)。
起初人们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与精神功能障碍相联系的,而升华则与心理防御机制相补充。而今则认为升华是自我正常功能的表现形式。
在第三章及本章里我们反复提到,自我的正常功能是减少环境的压力,使内驱力达到最大的满足。为了说明升华的概念,试举一例,婴儿玩大便的欲望是内驱力所促使的。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是孩子的父母所不允许的,孩子只好玩泥饼而不玩大便,后来以玩橡皮泥或塑料物品代替了泥饼,有些人则由此成为了业余爱好者或专业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