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每到八月十五,总会伴着歌谣“八月十五月儿圆,我陪爷爷打月饼……”这个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歌谣享受着月饼的美味。
记事起,离十五还差好几天的时候,就似乎闻到了月饼的香味,因为每到那个时候妈妈就要准备做月饼的食材,为孩子们制作月饼,因为当时的白面是供应的,家里只有父亲是市民户,他每个月只有十八斤面粉,五个人吃,尽管妈妈省吃俭用,依然不够,再加上过节,更是捉襟见肘,妈妈在前几个月前就要从我们的口粮中节约一点白面,准备八月十五打月饼用,即便如此还是不够,这时,母亲就会把玉米面掺和进去,这样就能多打一些,比起小朋友的全麦面的月饼虽然差了一些,但是总比没有的要好的多,吃到嘴里,甜甜的、香香的。只属于团圆节的专利,却成了我们年年的期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地,掺和玉米面的月饼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后来,村子里来了专门打月饼的手艺人,这个时候,看你家是否富裕,有钱人家可以做三油三糖(十斤白面三斤胡油三斤白糖或者黑糖的),条件不好的也可以做二油二糖,还能随自己的心愿,可以多糖少油,也可以多油少糖。
记得第一次村里来了打月饼的,为了让家人们好好过个节,老姨打了五十斤白面的月饼,老姨夫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这么甜的月饼,一连两天,不吃其他饭,专吃月饼,第三天,他病倒了,上吐下泻,都是红色的血,大夫说,他年岁大了,月饼吃的多,不好消化,把胃撑坏了,就这样,连躺了三天,没有治好,病逝了,虽然不知道月饼是不是罪魁祸首,但是从此大人告诫孩子不能多吃,就以老姨夫的例子说事。长期的生活窘迫,让人们对食物有一种贪婪,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就会放松自己,最终酿成悲剧。
后来,打月饼的匠人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销声匿迹了,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品种各异、形式多样的月饼,有混糖的,带糖馅的、带肉馅的……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再加上现在的月饼并不是所有家庭唯一的渴盼,吃的少了,却要求精了,过去的自己制作、匠人打月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几年,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状况,再也没有对月饼的渴望,而是因为过节不得不买的情况下,出现过剩现象,在婆婆家过节,老人吃不了,让谁拿谁也不拿,看着亲人送的,自己买的月饼堆积如山而无人问津,在想,老年人常说,我们现在在天堂上活着,其实,哪是仅仅是月饼,每家每户什么东西不是过剩?每天倒掉的剩菜剩饭,买了不爱吃扔掉的、看着就想买,最后不适用浪费的比比皆是,尤其现在年轻人根本没有经历过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更不知道节俭的概念。
月饼经历着古往今来,它不仅象征着团圆,也见证着人们生活的兴衰成败,让我们继续感受它带给人们的甜蜜和对生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