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读体会:《众妙之门-合》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道可道,非恒道道,可道,非恒道;
蛇有蛇道,鼠有鼠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
人有人道,也有不人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道就是我们的认知;
道,可以实践,也需要实践,通过实践不停的迭代我们的认知,重构我们的认知;
不断的迭代,和重构,我们会发现,从来没有永恒不变的道;
名,可名,非恒名。
天下熙熙攘攘,不过“名利”罢了;
名是名位,是位格,名不正,则言不顺;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名”,知道自己的定位;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宦海沉浮,潮起潮落;
世上哪有什么不落的王朝,东升西落,生生不息;
不贪恋,不执着,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个“变”;
起源与归墟,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无名,万物之始
无的位置是万物的创始,万物的开端,是“无中生有”的关键节点;
无是无形到有形,是观察不到推进到可以观察的过程,是道生一的过程;
无的力量是第一推动力,推动混沌世界的演化,是宇宙维度世界的起点;
有名,万物之母
有的位置是万物化生,万物的蓬勃演化,是这花花世界的推动力,是“有归于无”的关键节点;
有是有形到有形,是从观察到掌握的过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
有的力量是第二推动力,推动花花世界,蓬勃发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也好,无也罢,有无都是推动力,都是“生”,生生才能不息。
我们需要领悟“好生之德”,好生才能有所得。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无是混沌,是空,空会转化为色;从理解什么是无,可以知道:传统的眼耳鼻舌身、不可观察的部分,才是无,需要用“意”才能够观察。
观需要确定切入点,确立观察的视角,观的视角怎么确立?
外观视角:通过外观,观察无中生有的节点,观察这个化生的节点;
内观视角:通过休假,观察假作真时,假亦真的节点,观察休假➡️修真的节点;
常有,欲以观其徼。
有是众生,是色,色也会转化为空;从理解什么是有,可以知道:传统的眼耳鼻舌身可以观察的部分,才是有,我们需要入世,需要用肉身去轮回。
观需要切入点,确定观察的视角,观的视角怎么确立?
外观视角:通过外观,观察“有化万物”,“有归于无”的节点,观察这个化生的节点;
内观视角:通过内观,观察万物归墟的去处,渊兮、湛兮,修真➡️神游万界;拓宽我们感知的边界,通过修真不断重构“身”,“意”,延伸“身”的界域,得以生生不息。
说在最后:
道士:太平年间,归隐山林,观察自然界的“无中生有”,修真内观,重构迭代。
道士:人间乱世,下山救世,观察人世间的“有归于无”,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众妙之门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也好,无也罢都是道的功能节点,都是出自于道,是道的演化路径上的两个站点;
无的功能是做好“无中生有”,有的功能是做好“有归于无”。
他们都叫做玄,无-有-无,道的演化开始循环;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一个循环开始♻️,持续不断的循环演化,叫做玄之又玄
玄之又玄的句式,就像“吃了又吃”,“想了又想”,从一个玄,进入下一个玄。
我们修真也罢,内观也好,佛也好,道也好,想要超脱就要观那个“妙”;
说在最后:
“妙“和”徼“是我们得”道“的核心,想要得道,需要观”妙“,想要观”妙“,就要去观那千万个”妙“,法门千万,原理归于”一“,归于”意“,只有修假,方能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