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遇百年粉丝作坊
屏幕上,镜头慢慢推近:一位满脸沟壑的汉子在一下一下捶打山芋粉团,画面极富张力,触动我心。按照提示,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这个地方:一个尚存的手工山芋粉丝制作坊 其实这地方离我们不远,仅一个小时的路程。位于潜山境内,只是随着水泥路越来越窄,直至终于不见,被崎岖的山路代替,坐在车里,就能远远看见不远愈发窄的土路两边晒满了粉丝,主人储存旺站在远远的山坡上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也是纯手工制作粉丝的第三代传人。
作坊不大,就在屋前的拐角处,几个工人正在忙碌。其实整个工艺流程非常简单,山粉原料经过净化除尘去杂,加水制作成粉坨吊晾,然后碾磨,搅拌,合粉揣揉,经过捶打漏粉成型,由高温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切断上挂,晒干以后就能成品出售。这样一个简单的工艺却让主人在整个过程中颇费心思。从选购原料开始,就花费很大精力,原料直接决定品质,首先是选用纯度很高的山芋粉,每年到山芋粉收购的时节,近到本村的山芋粉,远到合肥泗县的原料,四五万斤都是储存旺亲力亲为,为的是确保把好原料第一关;净化除尘去杂费时费力,来不得半点马虎;掺水制作成粉坨吊晾沥水研磨成粉,然后入搅拌机与事先勾芡好的芡糊一起搅拌,这打芡糊是制作粉丝的关键,打芡的师傅要有制芡的丰富经验,靠眼力观察芡糊的颜色,凭手感把握芡糊的浓度。合粉揣揉是个体力活,需要有三个壮劳动力用力揣揉面团,而且还要一直不停地揣揉,面缸的下面有热水持续不断地加温,始终要保持面团柔软滋润,只要稍稍停顿,面团就黏黏迅速僵硬。看着融嘟嘟的面团,忍不住想去揣揉,只一小会,变感觉手臂酸胀,刚刚还略觉寒冷的身体感觉燥热,索性脱了外套,难怪师傅们单衣薄衫却见额头微微渗汗。专门负责捶打漏粉成型的师傅要一直盯着机器下面的托盘,不能空盘,要在适时的时候从揣揉好的面团中抓取一坨扔上托盘,托盘带有均匀粗细的漏洞,在上方不断捶打加压的外力下,面团透过漏斗成条往下成型落入150度高温的水缸中煮粉糊化,这一道工序水温要控制得当,不高不低的温度,使刚刚成型的粉丝能够糊化,糊化时间只有几秒钟,就必须从高温的大缸里捞出冷却,负责这个衔接工序的是一位女师傅,一声不吭地准确地掌握着捞粉丝的速度。最后一道流程是切断上挂,这位师傅需要不断地从冷水中捞出冷却的粉丝切断,然后上挂。因为常年在冷水捞粉丝的缘故,师傅的指关节都变了色,微微发白。上挂完毕,一直在一旁陪同我们的主人储存旺也充当了一个劳力,不仅要负责加柴控制水温,还要在上挂结束后,把一竹竿一竹竿的粉丝送到冷库冷冻17个小时,然后在阳光下照射,充分晒干,至此才能成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整个工艺除了与水接触,不添加任何外来物质,保证粉丝的品质纯正,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韧性好,拉力足。这样的“生产线”看起来很原始,但需要至少6个人默契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粉坨到粉丝成型上挂需要三个多小时,只要开工就没有办法停歇,摄影师想给他们拍一张合影,都没有办法如愿。
进入年关,这样的纯手工粉丝供不应求,但是储家并不急着赶制囤货,本着不留库存的原则,不懈怠任何一个工艺环节,坚持优质纯山芋粉,坚持纯手工制作,接订单按需供货,这样确保粉丝绝对新鲜。纯手工的粉丝不含任何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之类的添加剂,是绿色天然食品,既可作主食,又可作菜肴,深受百姓喜爱, 或散称自己家里食用或礼品包装馈赠亲友,都是不错的选择。中午在主人家就餐,当然少不了自家生产的粉丝,与辣椒炒食,自然符合我们喜辣重油的口味,一盘炒粉丝很快只见盘底;在做汤食时,主人刻意邀请我们计时,温水浸泡三分钟,出水沥干,然后放入滚烫的火锅中,三分钟后即食。山芋粉的香味经过火锅的沸腾,早已浓香扑鼻,迫不及待挑起绕筷入口,粉丝滑爽劲道,柔软爽口,粉味纯正、营养丰富。同行的朋友完全没了吃相,一筷子接一筷子吸丝入口,大呼过瘾,竟然当饭吃了两碗。 很久以前这里是储家粉坊,
鼎盛时期,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是粉丝作坊。百年以前,主人爷爷的年代,用骡子拉磨,就开始手工制作山芋粉丝。他师从父亲,十四岁开始学做粉丝,那个时候这样的“生产线”至少七个人,因没有自来水,有一个人要专门去池塘挑水,那个时候捶打漏丝,是用手工抡锤一下一下锤击,现在年纪大了,也没有青年愿意出这样的体力活,改成了简易的机器捶打。经过百年,手工粉丝作坊逐渐消失,现在这里方圆一片只剩下他唯一的一家坚持手工作坊制作粉丝,人们总是一方面享受现代,一方面心念过往,像这样的年关,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六点,甚至更晚一些,一下一下“砰砰砰”的捶打声,不紧不徐,不卑不亢,亘古不变的节奏,附上百年的时光,从远古传到现代,是对过去不变的坚守,让我心存敬意。因为粉丝,也成就了主人和爱人的一世情缘,情意如这粉丝绵长劲道。时不时街坊邻居上门来购买粉丝,更多的是电话预定,也开通了网上销售,每年的这个时候,主人都会因为太忙而衣带渐宽,不仅忙年关,正月也只能休息一两天,从初二开始就有人要粉丝,要带到外地送朋友赠老乡,一个火锅,一把粉丝,那是家乡的味道,儿时的记忆,慰藉在外打拼的游子的心,让想家的念头愈演愈浓烈,不管在哪个城市奔波亦不问时间长短,故乡,永远是挥之不去的心城。老手艺,纵然百年,纵然渐行渐远,亦是我们剪不断的情结。
站在主人家的阳台上俯视,一大片一大片粉丝像质地通透的乳白色绸缎,透过阳光,熠熠生辉,惊艳了我的双眼,与山下的菜地,茶园,养殖场呼应,好一派田园风光。这是这一年最后一天,感谢大自然赋予的馈赠,传统的手工制作虽然正在远离,但它依然温暖,依稀可辨它跳动的脉搏,撞击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记忆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