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距离现实有多远?
日渐拥挤的未来北京,昼夜之间三个世界交替折叠,轮流苏醒。人们被阶级与出身分隔其间,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北京折叠》
还记得两年前,曾入选雨果奖的《北京折叠》?在这部科幻的未来北京中,空间严格划分成三个空间,不同空间的人享受着截然不同的待遇。
也许,看着有些荒谬,而现实却在不断提高这个分化的过程。
01
好友S在群里吐槽,刚刚看到初中学费竟然一年1万+,幸亏自己毕业了。
事情的缘由,是某地家长因为不满公立老师纷纷被挖到私立学校,为了教育不得不舍弃公立义务教育,拼命努力让孩子去私立学校,最后家长们被逼无奈引起一阵骚乱。
教育,为国之根本。少年强则中国强,从古至今,国人都极重视教育。而读书改变命运,也成为国人的共识。
恢复高考几十年来,无数人的命运被改写。所以家长们从孩子出生起,就奔着这场“人生大考”做准备。
早教为了上好幼儿园,好幼儿园为了好小学,好小学为了考好初中,好初中为了考好高中,好高中为了高考能上好大学,好大学毕业意味着高薪,然后人生就圆满了。
高考前18年的人生,几乎都在为它做准备,可是人生真的这样吗?
02
BBC拍摄的《人生7年》,追踪14个不同出身的孩子56年变化,给出的结论《阶级能逾越》。精英阶级的孩子几乎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成功人士,而贫穷的孩子几乎延续着他们祖辈的劳动者身份。只有一个小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大学教授,算是摆脱了贫穷。
某一年北京文科状元接受采访时说道:“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我父母都是外交官”
虽然言语令人震惊,却不得不承认他指出的现实——教育资源已经被人为分化了。精英阶级与贫穷百姓的孩子已经不可能同时接受相同教育。家长们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养育下一代,只会溺爱出一无是处的“熊孩子”。从幼儿园摇号秒杀,到高额的赞助费,作为改变命运的最直接武器——教育,已经逐渐轮为阶级的分割线。
03
医疗,与教育处同一地位的民生大事,自从医疗改革走向市场化的那一步,已经决定了它未来的划分方向。
医保几乎普及到全民了,但是真正生病才知道,那点份额甚至不够看一次病的。对于疑难杂症,差异就更大了。
之前亲戚癌症咨询相关医院,医师给出化疗药分等级,从10万到90万不等,越好的药副作用越小,延长寿命机会越大,可几十万与一年寿命相比,哪个更重要?
穷人只能选择前者,而富人才能用钱换命。
都说生命在死神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是如今你会发现有钱真的能使鬼推磨,就是能够延长生命,最好的医疗设备,最好的药品,最先进的治疗方法,这些都不是居民医保能覆盖的,但有钱,你就可以。
04
很多年前,听说一位银行内部高层人士,可以轻松以低于市场价很多买到楼盘预留的好房子,然后一转手按市场价卖掉就能资金翻倍,如此操作几次就轻松实现财富自由。不仅如此,他们可以毫无风险买到15%的投资项目,而当时老百姓可以买到银行理财项目只有4-5%。
因为所处位置不同,获取信息不对称,机遇出现在精英阶级与穷人阶级的概率相差甚多。当我们煞费苦心想着怎样赚取人生第一个10万时,精英阶级已经奔着1个亿目标而努力。
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我们一出生就决定了我们这一生有可能到达的高度。1%的人掌握着99%的资源,而身处底层的我们拼命爬上塔尖的难度与日俱增,我们所承受的压力与焦虑也在随之倍增。
05
打破原有阶级圈子虽然变难了,但并不是不可能。如今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变得更流通透明,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只要你愿意,一切还是有可能的。
a 读书依旧重要:读书的目的,为了改变思维,只有你的思维打破固有限制,你才有可能打破困境。
b 自律才能成功:人生不自律,不可能成功。那种企图“一夜暴富”,都是白日做梦,不如踏踏实实的坚持做好手下的工作,认真过好每一天。
c 依靠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不仅仅是作为努力的动力,同时也是提供我们学习的方向。不要拿高高在上的马云做榜样,而是从你认识的身边人中挑选最厉害的人最榜样。
d 勇敢打破舒适圈:前行的路上会遇到无数阻力,勇敢打破它,让自己跳出舒适圈,有时逼一下才能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没有人天生愿意待在最底层,愿意任人宰割,愿意整日在夹缝中生存,但很多人却一边抱怨仇富一边继续做着底层工作,从来不去想怎样改变,渐渐面对社会的不公平而变得麻木,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就是最底层的蝼蚁。
如果你宁愿忍受肉体的疲惫,也不肯去思考改变,那么继续过着你认为的生活,运气好的,还是一生过得很知足的。
如果你稍微有一点不甘,那么就拿起勇气去拼搏一下,最坏不就是又回到原来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