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兄弟之争
曾写过《黄帝故里话轩辕》的文章,写到炎黄阪泉之战时,就有抒发些兄弟之争的想法。但考虑到炎黄之争,确属同一文明体系中的两位伟人,对信念恪守后的过于激烈的碰撞,与所写的意境不太吻合。如果写了,似觉有些不妥,也就作罢。但由此而顿生的想法,却一直记在心里,怎么也抹不掉、挥不去,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我读《资治通鉴》,千年王朝的更迭盛衰,帝王将相的荣辱耀衰,文人骚客的忠奸是非,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悟出了些许“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道理。但抛开治道而言,还有两点比较直觉的印象,就是:一是专权的宰相善终的不多。具体没有统计有多少,但新的皇权更替,或者敌对一方掌权,伴随着的往往是旧臣旧相被罢被杀,甚至株连党朋,灭杀九族。那种血醒,每每想起来,就觉得甚是惊心;二是皇子之间的继承权之争,甚是普遍而且残酷。亲兄弟也罢,同父异母也了,在皇室内部残酷激烈的角逐中,不要说不是太子想继承皇位者,结局不祥的很多外,即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被废黜和惨遭杀害的也不在少数。为了权力,帝王、皇后、皇子及重臣之间尔虞我诈,父子反目,母子仇加,亲情丧尽,相互杀戮,明争暗斗,有的真是演绎得惊心动魄、惨不忍睹。
兄弟之争,历史上的事例很多。但谈到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一首著名的诗作。对!你肯定也想起来了,就是曹操的小儿子曹植的那首《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位才华出众的弟弟,一个已经当上了魏国皇帝的哥哥。忌妒心很重的哥哥,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弟弟。有一天,哥哥叫弟弟到面前来,要弟弟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 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弟弟当然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心中的悲痛,挖空心思地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诗写出来了,合了哥哥的要求。但有些悲壮,有些无奈,也还有些不敢言说的愤恨。
故事出自《事说新语》,是否果有其事,或者情节是否如此,世人难以判明。但想想历朝历代的皇子之争,之争之下的血腥,也多多少少会使自己信其为真。即便有所出入,这首流传百世的诗篇,给世人留下这么深刻的记忆。倘若还能有所警示的话,也算达到了其事说的目的。
不愿过多去搜集诸如此类的历史往事了。这时,倒突然想起前不久在电视里看的一个事件,写的也是两个兄弟之争。不妨增些篇幅,把它写出来。
事件说的是兄弟两个,争着赡养父母。无果的情况下,走上了一个叫什么调解的节目。看节目的开始,两兄弟为争谁赡养父母各执己见。想:现在社会上不孝子孙那么多,竟有这么恪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兄弟,甚是感动。
但看着看着,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兄弟两个争来争去,理就不由地摆到了明处:因为父母的房产和存款。谁养谁不养,谁得谁不得,谁得多谁得少。节目越往后,兄弟之争越白热化,有一阵甚至闹得不可开交,有欲动手相向的势头。
到此,不觉心中一凉:看来争养父母,只是获得存折或者房产的一个外在借口。正像世间的一些其它现象一样,开始以美德和孝义的面目开场,进而因为背后有名利的支撑,在争名夺利的托盘之上,跳出非德与义的舞蹈,尽显一份赤裸裸的纷争。这种争斗尽管没有皇子之争的那么残酷,惹不出皇兄皇弟之争结果那么壮烈,有时也只能是演绎一出令人心痛的闹剧,但其实质都不一而同,都显示出了人性中不光彩的一面。
一般来讲,世间之争,大多因名利而起。兄弟之争,也大都如此。上面所说的还是真正的兄弟之争,而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假兄弟之争,因彼此利益而结的兄弟之争。如果视名利于亲情和友情之上,淡视了手足之情、兄弟之谊,那由此为争名夺利而引发的争斗,其激烈程度也可想而知。
写这么些,倒不是说:凡兄弟之间、名利之下,必有一争,亲情都不可信、友情都不可靠。其实,世上多的还是兄弟手足之情,或非血缘关系而结成的兄弟之谊。想要表达的是:不管是何种关系,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名利二字的危害,断不可因此而伤及亲情、友情,甚至为名利而做出难以启齿的事情来。
淡泊名利,何尝容易?
真的淡泊,何其轻松!
兄弟有争,亦属正常;但倘若因争而鱼死网破,倒真是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