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冤杀的大儒——孙皓杀韦昭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东吴史学家和经学家。因避司马昭之讳,《三国志》中称其为韦曜。
太平三年9月26日(258年11月9日),吴国宗室孙綝发动政变,废孙权幼子孙亮(第七子),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改元永安。
孙休崇尚文化,永安元年创设国学,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孙皓264年,孙皓即位。韦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他的父亲孙和是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孙和曾被立为太子,后被废。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任皇帝,又被称为“吴末帝”,生性多疑且残暴。
孙皓让韦昭在史书中为其父亲孙和立“本纪”,但韦昭认为孙和并非皇帝,应入“列传”。君臣二人多次为此事发生争执,韦昭非常忧虑。他自称衰老,请求辞官专心著书。孙皓始终不肯答应。孙皓身体不好,为此总是生病,而孙皓催促更急。
孙皓孙皓请众大臣喝酒,常常是一喝一整天。在座的无论是否能喝酒,必须要喝下七升,哪怕实在不能喝,也一定要灌下去。韦昭酒量不过两升,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减量或以茶代酒。这时候得罪孙皓,便强要他喝酒,更以此要治他的罪。另外,在酒席上,孙皓让众大臣互相揭短,相互攻击,但只要在言辞上触犯了孙皓,就会被下狱甚至杀头。韦昭认为这不是好事,便只谈些经义之事。孙皓以韦昭“不承用诏命,意不忠尽”为由,将韦昭关押入狱。
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至於宠衰,更见逼强,辄以为罪。又於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以为欢。时有愆过,或误犯皓讳,辄见收缚,至於诛戮。曜以为外相毁伤,内长尤恨,使不济济,非佳事也,故但示难问经义言论而已。皓以为不承用诏命,意不忠尽,遂积前后嫌忿,收曜付狱,是岁凤皇二年也。——《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韦昭在狱中上书,请求孙皓宽恕,而孙皓却以奏章有污垢为由,对韦昭再加责难。此时中书丞华覈也上奏为韦曜说情。孙皓不但不准华覈所请,他下令诛杀韦昭,将他的家人发配到零陵。
韦昭因为坚持不愿意为孙皓的父亲作本记,终为孙皓所害,这时是凤皇二年(273年),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