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十年沉浮记,经营一家有个人主义的画廊究竟有多难?
播客嘉宾:上海周围艺术画廊主 明明
网红展、众筹、共享、移动画廊,和任何行业一样,艺术圈也不得不面对互联网的各种诱惑和冲击。一知半解先跟再说,还是保守观望低调前行?这问题肯定每一位创业者和经营者都纠结过。
“我很简单,我自己能理解、能接受的事情,那我会去再跟我的客人说,跟我的朋友说。我自己接受不了的,那我就不要去想。”在艺术圈经历了十多年风浪的上海画廊主明明说。
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真的是一串很难的问题,对品牌难,对个人难,对艺术家也难。
“中国艺术家缺乏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明明说,“这些个体的独立存在,最后汇聚了我们画廊的独立存在”。
这集中,明明讲述了如何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十多年的起伏和风浪中开辟出自己的风格,并受到越来越多海外当代艺术圈的瞩目,当然还有各种圈内猛料。
获得 Apple 播客、喜马拉雅等各平台收听链接
播客概要
1. 明明:周围艺术画廊 Around Space 是从 2006 年开始, 05 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式形成和井喷时期。但其实在最开始,并没有特别明确、特别强烈,或者说是多么大的愿景,只是这样一个很合适的机会,有了这样一个很合适的空间,就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 主播:当代艺术市场是怎样一个市场?她有牵涉到哪些人?
明明:中国的当代艺术肯定和西方的当代艺术有关系,但又有她特立独行的地方。
当代艺术有 1945 年二战以后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或者是称为从后现代开始。1989 有一个现代主义大展宣告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开始。但其实我个人更倾向于 2000 年这样一个展叫“不合作方式”,可以说一网打尽所有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我认为 2005 年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节点,她是一个全面的形成。谈到市场,不能仅仅只是一个交易,因为这个背后一定是包含了一个立体的东西在里面。她会跟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世界整个经济的发展也有息息相关的地方。
加入播客听众群
和听友们一起追科技撩艺术,预知访谈嘉宾,提议采访问题。
申请入群
3. 主播:当代艺术市场包含了哪些角色?比如:艺术家、画廊主、藏家,还有哪些?
明明:其实有非常多的角色。那要看你以谁为圆心去讨论。比如藏家,有专业类藏家和非专业类藏家。专业类藏家收藏有他自己的偏好和系统,可能他只收摄影的,或者只收油画的,或者我只收某个时间段的。更大的是非专业类藏家,不可否认这个群体在不断地壮大。以艺术为圆心的话,那么有美术馆,美术馆赞助人,幕后金主,策展人。为什么说中国艺术市场并不是那么健全或者健康呢,因为我们在这些角色的分配上不够的清晰。
4. 主播:最近在国外,当代艺术的拍卖第一次超过了印象派等古典艺术品拍卖价格,中国的当代艺术有同样的趋势吗?
明明:国内市场是这样的,从总体的整量上来说没有超过,但某一件单件的作品是有可能。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比例份额跟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市场比例份额来比,她还是非常非常小的。非常非常希望中国传统的艺术市场的资深藏家们能有一天跨到当代艺术的收藏上来,我其实会觉得是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因为这背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第一就是他们的资金量是庞大的。
• 第二个就是他们认可了当代艺术作品的水准。
这两个东西又是息息相关,因为他没有认可她的水准,所以他的钱不会进来。
好东西到一定层面她是可以放在一起对话的,她不在乎你的时间、出处、阶级、背景、材质。怎样去建立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是可以和别人对话的,也是将来要被别人承认的,但并不是说完全要被他们所定义的。
5. 主播:你刚才提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主要是因为艺术家本身的素养不够还是整个行业没有促进他们的成长?
明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几点。可能有偏颇。
他们(西方策展人)选择(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角度和点是有他们的局限性的,艺术的局限性是最害人的东西。中国艺术家缺乏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
钱,钱毁了一切。我觉得很可怕的是艺术家变成一个职业去推崇去追捧,这不可能的,这个国家没有发展到需要那么多艺术家的程度。好处是你看似她很繁荣,坏处是有可能一些优秀的东西也会被埋没。
6. 主播:就像科技创业一样,美国的创业是技术型创业,中国的创业是淘金型创业。
明明:对,做金融的朋友一上来就问数据,想把这个行业做起来,我其实有一点点反感。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是两个星球,这样你就想明白了。西方媒体喜欢报道我们不好的东西,那我们的媒体就一天到晚报道人家不好。
7. 主播:你提到“你希望从你的角度出发,对国外的艺术市场来树立一个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不是被他们所定义的一个形象。”在周围艺术画廊的工作中,对你们来说哪一个角色是最重要的?比如说是艺术家或者是藏家?你们的工作是围绕哪一个圆心展开的?
明明:想做的事情来说,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痛定思痛之后呢,我并不是说被西方定义是不好的。我永远认为你尊重一样事物,你尊重一个人,你应该是接受她的好和坏。因为西方的(当代艺术市场)体系比我们早发展这么多年,那她肯定有她的成熟的部分,她的好的地方。更确切来说是跟她们平等对话的一个角色。这个里面就牵涉到我怎么认识我们中国本身的艺术,那我又怎么去看待世界这个大的语言环境的情况,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那么我希望有这样一个平等的对话是落实在每一件作品上的。
说到画廊会以什么为圆心,可能以前我会说是艺术家,但是中国有一个很现实的环境,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是不一样的,她是被这个浪推来推去,所以呢我不能围绕她,围绕她我就完蛋了,有的艺术家她做两年艺术她就不做了。所以我一直说先选人然后再选作品。是人性的考验。这个市场是绝对养活不了这么多人(艺术家)的,这很现实。
所以我们到最后是以画廊本身想建构的体系为圆心。我们的客人也是有变动的。中国的藏家成长的特别快,但她的不稳定性特别高。曾经西方有一个“怎么做画廊”的书讲一个中小型画廊有二十个稳定的客人就足以养活你了。中国两百个也不够,因为我们的房租涨的速度比别人快,然后我们各项的开销是每年在涨的。那么我们画廊在应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有一些自己的应对措施。例如针对中国的艺术家,我们会去把一些作品提前购买下来。这个中间包含两层含义。
• 你可以离开我,但你的作品没有离开我。所以我们画廊的客人也坚持的是不用耳朵买作品,我的客人更介意的是我买的是哪件作品。
• 那同样也带来另外一个风险就是你的资金的周转。应对外部的成本的增长,我在处理的方式上一直显得比较保守。我们是尽可能的不影响专业程度下的压缩,这样你可以把你的战线,把你的存活的时间变长。因为这个行业里你生存下去要比你做了一个看似很红火的展览要有用。我也不喜欢特别的抱团,我会和所谓的主流的大环境保持一点距离。
8. 主播:国内各个行业都喜欢蹭热点,创投圈也是,大家都要入蓝海,然后变成一片红海。
明明:真正顶级的藏家有一句话很经典,就是“别人不买什么我买什么”。你们都去买了,其实都是我丢货给你们,你们去接盘。一般到这种一线的画廊,背后是对冲基金投的,他们这个是资本的运作。
前年和去年,全球做了一个统计,中小画廊大家都在关门,不止中国,不止纽约,不止苏黎世,是全球性的。因为他们这种垄断就压榨了他们(中小画廊)的空间。这个录音可以作为一个证据,可以看未来的五年,如果快的话是三年,我讲的一线画廊是指每一年的营业额是在十亿美金以上的。如果这样子的一线画廊的资金链在某一个节点出了点问题,它有可能是一个多米诺骨牌。
9. 主播:对你的印象是你很清楚你们经营的方向。如何在经营上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明明:当然,我不能说我没有彷徨和困惑的时期,甚至也有很沮丧。犹太人为什么总是在生意做的最好的时候卖掉?我并不会过度的去追。我 lucky 的部分是我选择了艺术。历史是往回看,艺术是往前看,她是对时空有一个穿梭的作用。艺术的东西会培养你一个好的眼光。经常去看看展,至少有个好眼光。但是不 lucky 的部分,因为艺术是最没有用处的东西。当有大风大雨的时候,你是第一个要被冷冻的地方。
10. 主播:如何去过滤掉层出不穷的经营上的诱惑和噪音?
明明:你每种形式的产生肯定是要跟你的内容是匹配的。你的想法用一种适当的形式去表达出来,这个形容当代艺术是比较准确的。我很简单,我自己能理解、能接受的事情,那我会去再跟我的客人说,跟我的朋友说。我自己接受不了的,那我就不要去想。
11. 主播:周围接下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明明:我们现在代理一些瑞士和荷兰的艺术家,有 60、70 和 85 岁的,我们粗略地把他们分为准一线艺术家,因为还没有去世,然后价值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从我的角度去衡量作品好不好,永远是包含两个必要条件:
• 第一作品要本身好。
• 第二就是价格好。
西方媒体会发现这些西方艺术家和我们产生联系,他们会很好奇这家来自上海的画廊怎么会代理西方艺术家,这样他们也会去关注我们代理的中国艺术家。而且我现在也不太提中国当代艺术这几个字,我还是强调个体。这些个体的独立存在最后汇聚了我们画廊的独立存在。
12. 主播:听众听完就记住一点的话,你希望他们记住哪一点?
明明:如果你们自己去看展览,一定要去发自内心主动地去看,如果你们要买艺术品,永远记住第一要求是你要自己喜欢,你买任何一件作品的时候,不要让自己觉得累。这个钱的 budget ,在你一个不要特别去省钱的状态下,我觉得会是比较容易。不要别人跟你说这个东西很好,会赚钱。
13. 主播:你如何保持持续学习?
明明:吸收、比较 open 的去看重要的展览。还有看书,我其实挺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因为我觉得所有的今天发生的,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重复。历史里面真的是能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很多事件你放在历史里面去看,你就很容易保持距离,那真的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