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自己的究竟是谁?

2022-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两又同齐

心理学案例中,有一个姑娘,她因被家暴结束两次婚姻,第三次结婚,她找了个性格非常温和的男士。

新婚不久后,她再次被新丈夫家暴,当她家里人找到新婚丈夫询问时,新婚丈夫一脸疑惑地解释道:我从来没有想过动手,只是因为洗碗的小事争吵几句,但是,妻子不停地说着:“你是不是想打我呀?你打我呀”这样的语句,不断地强调。

后来,妻子大声叫喊着:‘你要是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于是丈夫彻底失去理智。

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的时候自己的灾难可能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就比如上边这个故事,可能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本来是因为害怕所以才这么说,以为可以震慑住对方,却不想正是因为自己的不断挑衅才激起了对方原本没有的意识,然后按照自己的话术完成了自己本不想要的结果。所以人愤怒的时候要学会克制自己,冲动是魔鬼。

在《墨菲定律》一书中提出:为什么越担心的事越会发生?如果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会有人做出选择,弱者会在事与愿违中渐渐认命,在最初的”苦笑不得“之后,渐渐变得麻木不仁,而强者则不然,他们懂得如何纠正自己的偏差,调整自己的对策和位置,往往工作会更顺利,生活会更幸福。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可能因为前两次婚姻的不幸,然后结合以往的经验,认为问题都出在男人的不同意见上,只要有不一样的意见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和理解,于是她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想着如何去挑衅对方然后让对方臣服于自己,也有可能只是看见别人身上的问题而看不见自己的问题。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反应,比如当有人听了这个女主人公的遭遇,三次婚姻都很不幸,于是就会同情这个女人的遭遇,为了有感同身受,拉近彼此的距离,于是就会连带着说自己身上同样不幸和不被人理解的故事,以及自己在某件事情中所受到的委屈,来证明我们是同一类人。

也有的人听了这个女人的不幸故事会在口头上替这个女的打抱不平,然后一起去怒骂这些无情的男人,将所有可以表达愤怒情绪的词语统统说一遍,最后达到彼此心理平衡的作用。

还有点人就会如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的父亲一样,会去质问对方,然后再调查取证,了解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有的时候,并不是说因为对方是弱者,所以对方就是对的,比如那些不看红绿灯而闯横穿过马路的老人,比如无理取闹的小孩,比如以自己没有能力而要求别人帮扶却却认为理所当然的人。

就像这个这个故事里的女人在诉说别人对她刻薄无情进行家暴的时候,她以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无辜的弱者需求其他人对丈夫的苛责,可事实是谁造成这样的悲剧呢?!

人们常说要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用宽容的心胸对待别人,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也许我们看到的也仅仅是一叶障目而已。所以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很多时候有的人本身就是错的,又何来的对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