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馈金而不受章-无功不受禄《孟子大义考》
本章借礼金的辞受阐述君子的财货观和气节。这一天,弟子陈臻向孟子发起了一场辩诘,他问:前天夫子在齐国的时候,宣王馈赠兼金百镒[yì]您不接受。但在宋国,七十镒的馈赠您接受了,在薛国,五十镒的馈赠也接受了。
兼金是成色极佳的金子,其价倍于普通成色的金子,兼是加倍。镒有两说,分别是二十两和二十四两,看来这些馈赠都不是小数目。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如果说前天不受齐金是对的,那么今日接受宋、薛之金便一定是错的,反之亦然,反正总有一头是错的,陈臻的语气非常肯定,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在拿一条统一的规则来丈量老师的行为,他的思路很简单,若为廉洁故,受金便是错的,若为资用,为什么单单拒绝齐金,老师你是不是在意气用事?孟子的回答恐怕出乎陈臻的意料:都是对的。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
孟子解释,宾客将有远行,主人有赠送盘缠的礼节,宋君之辞曰:馈赠路费。彼以礼来,为何不受?薛国不太平,我有戒备心,薛君之辞曰:听闻夫子路上要行戒备,故而馈赠礼金以治备防身器物,我为何不受?赆[jìn]是赠别的路费。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
但于齐国却无有用钱之处,齐君没有凭据而赠我兼金,是以财货结交于我,仁人君子焉有以财货而结取的道理?故辞而不受。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的话算是比较直白,无功不受禄。抛除情分的因素,礼金的馈赠,大抵是赠者对受者的价值肯定,当然价值的产生过程可能是赠予前也可能是赠予后,也可能不会有可见的价值,但总归是一种肯定。而接受馈赠则是对这种肯定的积极回应,受者认为自己有功于或可有功于赠者,故肯受其禄,如不受其禄,自是认为无功于赠者。孟子不受齐金,则是认为自己无功于宣王,至于为何无功,孟子和宣王两人之间应该心知肚明。
君子之行,无好色、好货、好名之私欲牵制,良知精明透彻,所行自然合于道义,不必非死板地给自己定一条规则,所以《论语·里仁》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没有一定之规,不是非要怎样,也不是非不要怎样,全看当下适宜与否。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