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真写作训练营001队/傅教授视频学习记录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的行为,就好像追赶不上,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伸手碰到滚烫的水,我见到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来磨练他的志节,实践道义来贯彻他的理想,我听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曾见过这样的人。
这段话显然是分两段的,第一种是孔子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当然是比较容易了。他很简单,就是你看到善的行为,怎么样呢!那你看到不善的事情,又怎么样呢?两种反应不一样。
所以第一种,孔子认为说,见善如不及,这五个字,真是很好的座右铭。只要看到别人做好事,就觉得我好像赶不上一样,要拼命的赶上去跟他学习。
基本上我们看到,别人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友爱,讲道义,上班认真,工作负责,大家都觉得很喜欢。
这也是孟子后来说的“可欲之谓善”让我内心觉得开心的,觉得喜欢的即使善的行为,所以你看到善的行为,就好像赶不上的一样,加油,要跟他一样。
这是见贤思齐嘛,说过很多次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从之都是一样的意思。
接着,见到不善的事,就好像探汤。烫这个字,古人用来当做滚烫的水,我们现在讲“汤”,是吃饭的时候有一道菜,汤,日本人还用汤作为烫水,叫做“泡汤”你要是只知道现在的用法,看到日文“泡汤”,唉,这个汤怎么泡,我们的汤里面都是什么蛋花汤,蔬菜豆腐汤。
所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有这种人所以,孔子说这种话我听过,这种人我也见过。就是非常的洁身自爱,又知道努力的上进。
但是第二种人,孔子听过这种话,没见过这种人,显然是很困难的,怎么样的人呢,说是我避世隐居我就磨练我的志节。
譬如现在是乱世,我藏在深山里面,我不是藏在深山里面每天打猎当樵夫,然后过着很快乐的日子。什么江南四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各找一个过日子。
不是那个,那个时候你就怎么样呢,磨练志节,因为这个时候只准备期,天下乱,我隐居,隐居起来不是说,就不管这个世界了,是准备,磨练志节。
那相对的,一有机会去发挥我的理想的时候呢,实践道义来贯彻他的理想,“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志”是我内心的一种理想。“达其道”这个“道”是什么,理想可以实现啊。
所以我立志就是要行那个道,但是呢,要看实在什么时代。
在乱世里面你说我也要设法达其道,不可能的,到最后变成冯道,担任四个朝代的宰相,安乐公啊,但在历史上评价很低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要知道进退,所以孔子说,听过这种话,没见过这种人。事实上孔子自己就属于这类人,为什么呢?他跟颜渊说过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我跟你做得到。有人用我们,我们就出来在世间努力奋斗,做什么呢?当然是贯彻我的理想。
那么没有人用我们呢,怎么办呢?隐居起来,藏起来嘛,藏起来不是休闲生活,不是说这几年我先观望一下,在家里每天都像闲云野鹤一样,不是的。
所以你不能选择生在什么时代啊,你也不能说我一定要在什么样的社会,天下能够太平固然很好,但是天下乱的时候,难道不能看出什么人是忠臣,什么人是良臣吗?
所以孔子讲这段话的时候,是一种感叹,说一般人能做到第一步就不错了,就是“善”跟“不善”嘛!
你往哪里走?你往善的方向走是吧,别人一做,你就好像跟不上,那如果看到坏的行为,在别人身上出现,就跟碰到烫水一样,小孩子你跟他说,这个火很烫,不能摸,你越说不能摸,他越想摸,好吧,你试试看,烫一次他以后不要你教,你试试看之后,看到火他就跑了,
我们对于不善也要这样子,如果我们想说,这不善真的是那么不好吗?怎么我看到那些坏人,好像很开心的样子,我去试试看,那就完了,你去试试看之后,我们也知道快乐不是都是好的,孔子也说过,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虽然是有害,但你不能否认它有它的快乐。
那你要做哪一种?当然那个有害,不是对快乐有害,是对你的人生有害,对人性的正常发展是有害的。
所以,孔子这段话呢很能够表现他个人的一些原则。但是他很喜欢说,没有见过什么样的人,我们有时候学过逻辑啊,看到这种话就会说,孔子说话不合逻辑,他说过很多次,我没见过这样的人,没见过那样的人。
譬如说,有一句话我们没有特别介绍的,大家也都知道的,在《论语》出现两次的,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像喜欢美色的人一样,代表什么?天下人都会喜欢美色,喜欢美色本来不是坏事哦,你眼睛看到这个一亮,你就觉得这多看几眼,这很自然的生物本能嘛,一只孔雀出来,别的鸟看到也会吓一跳。尤其当孔雀开屏的时候,真漂亮,这是自然的本能嘛。
但是请问,孔子这样说的用意何在,就是人有时候会忽略人性真正的要求是向善,是行善,那叫做好德。但是你因为是一个人,有耳目,这种简单的欲望,就容易被外界的现象所吸引,以至于忽略了你做个人,不只是一个生物,你还是万物之灵呢!
所以孔子就很感叹啊,一句话,在《论语》里面出现两次的机率并不多,只有两三次,而这一句话就是一次。那现在请问,难道颜渊也没有做到吗?如果你这样请教,孔子就会说,好吧,颜渊除外,你举越多人,周公呢?周公也除外,那这样你还能说话吗?
所以有时候你不要太用逻辑要求,孔子说“未见之”代表什么呢?他非常希望见到,并且最好能够见到,只不过例子呢实在是很少,所以他的感叹呢,你不要用逻辑的方式,一讲逻辑的话,“未见”代表什么,从未加你过,一次都没有,这样的话就忽略了孔子在感叹这个事情。而不是说我做个调查,真的是没有这样做人。不是这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