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商业基础知识日更挑战

浅读《罪与罚》(读书笔记1)

2020-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黑色玫瑰d

细细的红线《罪与罚》通过讲述一个大学生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下,将自己视为可以为所欲为的超人进而杀人夺财,但又无法忍受良心的折磨,最终投案自首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并在流放途中皈依东正教得到救赎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权力、信仰与自由等等人类社会最根源性问题的思考。

多年前看过一部讲述太平洋战争的影片--“细细的红线”。片中很少能感觉到打仗引起的兴奋,反而满是那种草木皆兵的焦虑和迷茫。该片名来自于原著小说中的一句谚语,“理智与疯狂之间,只隔着一根细细的红线”。

读陀翁的这部《罪与罚》,也有同样的感觉,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在这种恍惚与绝望之中,不停地自问:“我做了什么?我这是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仿佛是特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同样的,在小说中我也看到了细细的红线,而且是两条,一条是生存线,另一条则是道德线。

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受制于那条生存线。当时俄罗斯农奴制度刚刚崩溃,资本主义大潮汹涌而来,整个社会处于既笑贫又笑娼的状态。富人可以予取予夺,封建农奴制度的基本生存权也不再有保障。主人公不幸暂时触及了这条生存的红线。疯狂终于压倒理智,他铤而走险,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始终认为这是劫富济贫的正义之举,杀一个对社会无益之人,使他自己得以完成学业,再去帮助更多的人。即使又杀了老太婆无辜的妹妹,也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另一个人物斯维德里盖洛夫则正相反,贪婪、纵欲无度。因为婚姻得到大笔财富,却可因贪欲毒死妻子,毫无心理负担。他触及的是那条道德的红线。对他来说,14岁的少女和五岁的幼女同样诱惑,受害者的投河自尽或者心理创伤只会在梦中提醒他。心血来潮的时候他也会去帮助一些穷人,但你最好祈祷别成为他的猎物或者障碍。

这两个人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自己是“非凡之人”,有权除去任何拦路的“平凡之人”,就像历史上的恺撒和拿破仑一样。再进一步,也许就是希特勒了。而犯了“罪”之后,他俩又都发现无法承受良心上的“罚”,最终一自杀一自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又都不过是“平凡之人”。

一件普通的命案牵扯出一堆的社会问题。根据凯特勒的理论,再健康的社会,也一定会有百分之几的穷人、罪犯。当生存线触底,那百分之几就难免铤而走险。道德高一些的话,就是替天行道。道德再高一些的话,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当道德线触底,那就无关生存了,这样的例子现实世界中俯拾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也许就是看国家如何吊住那百分之几的生存线,以及社会如何吊住那百分之几的道德线。

陀翁在书中一直在思辩解决之道,最终却只能寄希望于宗教和良心。被迫卖身养家的索尼娅,像降临的圣女一样,完成了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救赎。这实际上也说明了这个社会问题无法解决,因为不可能有百分之几的圣女来完成所有人的救赎。行到今日,我们的社会也还是远非完美,我们仍在上下而求索中。

自觉已经不需要喝鸡汤长身体,也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倒似正逢其时。开卷就是思想的交流,直接看到的是闪着火花的脑子,而不是灿着莲花的舌头。而且相比那些步他后尘的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作品,读起来既不乏味,也不晦涩。这也许和他炼狱一般的经历有关,也许和他欠的赌债有关,他已经没有兴趣和时间玩儿文字游戏了。

准备去读他的另一些长篇,不过每篇之间大概都得休息一阵子,恢复下脑力。

最后,来回顾一下本书内容里的知识点:

1.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罪与罚》之前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最终在走投无路的境地下,他在一个“没有钱、没有食物,甚至没有光”的小酒馆中,开始了《罪与罚》的创作。

2. 在《罪与罚》的创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复调取代了传统小说独白的模式,对话成了主要的叙述方式。角色成了有生命的个体,而不再是由作者摆布的符号化的形象,因此,通过人物设计和情节讲述,作者将自己灵魂深处割裂的自相矛盾之处表露得更加深刻。

3. 《罪与罚》的主人公罗佳,成为了三重人格理论绝佳例证,即犯罪的罗佳、忏悔的罗佳和得到救赎的罗佳,分别对应着罗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人类社会最根本性的问题:个人与公权力的关系。当自己的生存、利益和荣誉受损而公权力没有履行它的职责时,我们该怎么办?尽管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的答案止步于上帝,但是本书却越过了这个终点,继续拷问着人类灵魂深处关于社会本源问题的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