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
放假一礼拜,我日日瘫于塌上,饿了塞把零食,渴了便捱过去,内急憋不住了才不情不愿下塌。
终因长时间不变姿势玩手机的缘故,稍加用力我脖子一阵抽筋过后便光荣地扭伤了,这才放下手机,挪到书桌前痴坐着。
少了手机上生动的图案我的眼珠愣是转动也慢了几拍,百无聊赖之下目光掠过我去年送予母亲的糖果满天星。
它一如我刚拿回家的模样,颜色依旧鲜艳,花瓣也不曾惹尘埃,兀自坐在书桌旁,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而它身边的小木桩上印着闺蜜亲手给我画的秘境图,红日之下一个姑娘在荡着秋千,还记得我选中这张图画的原因——我觉得她像自己,愿去往最幽谧之处,寻那最诡异的秘密。
端详着这些物件,回忆着关于它们的种种,情感如丝缓慢溢了出来。
这才发现自己被手机困住太长时间,眼睛汲取太多内容而头脑与心脏却无丝毫动静,情感波动于我仿若是很遥远的事情。
偶尔电影情节刺激大脑,待临时的眼泪冲刷过后内心便又重归平静。“情感”于我,似已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一松懈便会忘记自己最根本的追求,只求最基本的舒坦,只求生存,忘却生活。
所以我们蒙蔽自我,忽视外在,拿着手机度过日日夜夜,耳朵里有的只是游戏与娱乐视频的嘈杂之声。
当人类世界少了游戏与电视剧的嘈杂声,而不应茫然无措,音乐、电台、风铃声这些给人精神最愉悦感受的天籁之音才是陪伴人类生活的声音世界。
纪录片《脸庞·村庄》中有一幕:一个流浪汉邀请导演和摄影师到他的住处去看看,他说那是他的领地,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的光芒。
最终看到的他的领地也只是家徒四壁,没有多余的家具,住在一个漏天的废墟之中,但墙壁都被他挂上了色彩斑斓充满艺术色彩的布,树上也有他捡来的钟与鱼骨做成的风铃,天地之间回响着悠扬的乐声。
他捡来的一百多种瓶盖做成的艺术品摆在外头,仿佛在显示着老人的存在。
他说:“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量,宇宙给予我住所,你能想象我的生活多幸福吗?”
老人明亮的双眼,自豪的神情让我体会到他眼中的生活,这与自然为伴,充满创造力与仪式感的生活。
是的,充满仪式感的生活。
生活需要仪式感,特别是当我们无所事事之时,我们的每一份情感都需要仪式感来表达。
正如《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从被窝中出来,来到书桌前,感知自己的思念,进入到回忆中去,与欢乐一同微笑,与痛苦一同悲伤,铺开信纸,将所感所想全部汇于笔尖,喷薄而出。
这是思念的仪式——写信。
整理凌乱的书桌,偶然发现很久以前的字条,便寻着痕迹翻出一大堆历史的字条,一一读完,一一叠整,再给老友发一条信息:“那时的我们真好啊。”
这是回忆的仪式——联系。
起个大早,精心化一个妆容,翻箱倒柜搭配一整套衣服,再研究出许许多多种搭配方式,仔细端详自己,给自己自信,对着镜子努力练习微笑。
这是等待的仪式——充实自己。
当手机主宰我们生活时,我们要尝试着挣脱它的摆弄,学会主宰自身,而这最核心最基本的姿势便是调动情感,告别麻木不仁,回归生活。
让生活充满仪式感是最简单易行之事,而仪式感的灵魂则是虔诚。
我曾在一次候机的过程中看到一位尼僧,她身着黄布衫,捻着佛珠,一身坦然。
突然她停下脚步站于一家珠宝店前,深深鞠一躬,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原来珠宝店外柱子上有一尊小佛像。
那佛像也是珠宝店的商品之一,而那位尼僧却用虔诚的心灵与礼数去对待这尊佛像。
那一刻我竖然起敬,为她的虔诚也为她的真诚。不论是否有监督人员在身边,不论身在何方,永远怀有一颗虔诚的心灵,那所看见的世界也是充满温和与高大,值得我们用虔诚之心对待。
当仪式感拥有虔诚,那么种花时,从插下细苗的那一刻起便有了收获的喜悦。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仪式感?
也有人答:“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生存的要求是肉体存活,而生活的要求则是精神存活。
精神于每个人来说各有不同,它可以是诗意,浪漫,也可以是科学。正如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认真对待生活,便拥有了仪式感的觉悟,不论精致与否,认真了,便值得了。
浪漫,欣喜,无畏一切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