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会员存文理事会点赞汇总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

我的故乡“大沈阳”

2024-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天英笑

我曾经“亲密接触”的城市有三个,沈阳、北京和苏州,在沈阳长大,在北京读书,在苏州定居。沈阳是我的故乡,也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当然感情也最深厚。

沈阳位于东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冷,虽然没有黑龙江哈尔滨那么夸张,但冬天最低也有零下二十多度,可以达到“吐冰块”的程度了。

童年的记忆最多的就是与冰和雪相伴。零下二十多度的时候是什么体验?我有一个痛觉印象始终刻在我的脑海中。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冬天洗过手,手上没干,就去开门,结果手刚一碰到铁制的门把手,就被“粘住”了。我急了,用力挣脱出来,结果就是“滋啦”一生,一层皮掉下来,血肉模糊,疼痛直钻心底。从此我知道了,沈阳的冬天肌肤带水的时候千万不要碰金属,否则会绝对会给你带来“切肤之痛”。

许多南方的小伙伴难以想象,说在江南一代的冬天不过零度左右就能把人冻得要死,在东北零下二十多度,你们怎么出门?怎么上学?特别是以前没有汽车,超低温出行,不会被冻成冰棍吗?

不错,时间久了,我也差点忘记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上学的时候,确实没有汽车,都是是迎着冰雪寒风,步行和骑自行车上下学的。

如何做到的呢?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就是把全身厚厚地包裹起来。最冷的冬天,上面要带棉帽,脖套(一般是厚毛线织成),围脖,手闷子(棉制的厚手套),里里外外至少三层,内衣、毛衣,棉袄,脚上一定要穿棉袜子和棉鞋,外面可能还要加一个军大衣之类的棉外套。

如果大冬天风雪交加的日子,基本上只能看到对方一双眼睛,其他部位不能有任何露在外面,否则就有可能会被冻伤。换句话说,裹得像粽子一样,出行其实是极不方便的,每个人都像熊一样,慢慢地移动。当然也有好处,一是确实能抵御严寒,再冷的气候也能“扛得住”,二是可以起到“护垫”的作用。

冬天北方的路长时间被冰雪覆盖,骑车、走路“打个滑”摔个“屁墩儿”简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当重重摔跤的时候,全副武装的“护垫”就发生作用了,无论摔得多狼狈,都只是皮肉之苦,筋骨不会受伤。

北方的室内则是另外一个“极端”。冬天集中供暖后,室内是温暖如春甚至燥热“如夏”,男人穿上“大跨栏背心”和“大裤衩子”,女人穿上博弈短衫。因此很奇怪的是,沈阳人夏天雪糕可能不一定有冬天卖得好。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往往会在入冬前在冰箱里“储备”一大箱子廉价的冰棒雪糕,供我们屋里太热的时候“去去火气”。

也许是这种极端冷热、强烈反差的环境的影响,东北人往往脾气火爆,有人开玩笑地说,人与人起冲突时,南方人往往互相争吵半小时直说得口干舌燥身心俱疲,而东北人完全相反,先动手比比拳头,动了手之后再说对错,别磨磨唧唧的。

其实这也有失偏颇,个人认为东北人的性格其实像气候一样分成泾渭分明的两种:急脾气的人确实火爆冲动,但性格温顺的人往往更加耐心。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并不仅是说说,沈阳人性格直爽,但真帮起人来真是掏心掏肺。

可能是性格直爽的特点,导致沈阳人的服务意识和态度一言难尽。作为一个长期在南方居住的东北人,我每次回老家都会感到极不适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打出租车,在网约车不发达的时代,沈阳的出租车是出了名的“态度差”,“宰客”(故意绕路抬高价格)“甩客”(遇到堵车或者难走的路强行让客人下车)“挑客”(只挑路途远的、金额高的)“并客”(一车多载受多次费用)……这些五花八门的“招呼”乘客的手段,往往让人哭笑不得。

我曾经在寒冬零下二十度的室外打过车,被驾驶员放鸽子、拒绝上车,足足半小时都没有打车成功,几乎被冻得手足麻木,差点倒毙在路边。这种心理阴影让我再也不愿意在沈阳的冬天打车了。

从这种小事上也能看出沈阳乃至东北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意识确实存在硬伤。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沈阳人长时间端的都是国有企业“铁饭碗”,吃的都是“旱涝保收”的“大锅饭”,因此“面子”比“里子”更重要,排场比利益更重要,因此熟人间能“热情如火”,但陌生人嘛就无所谓了。

当然,“大沈阳”除了营商环境,其他环境都极其友好。房价在省会城市里肯定不算贵,位置相当不错地段也就每平米一两万。物价和沿海城市相比低了很多,比如水果价格优势太突出了,无论是菜场还是大卖场,什么樱桃、车厘子、蓝莓、玫瑰葡萄、人参果这些“高档水果”便宜了不止一倍,而且量足质量高。

这里还是吃货的天堂,各种一眼望不到尽头、香气覆盖全区的早市、夜市比比皆是。单说一个西塔的“韩国一条街”,烤串、铁板烧、大鱼烧、冰激凌……无论是饭店还是小吃,不光是价格低廉,量大且足,味道超赞,保证让你的口水如江水一样“滔滔不绝”。

我一直觉得,虽然沈阳经济不如南方发达,老百姓富裕程度差着一截,但如果收入相对稳定的家庭,幸福指数一定很高,城市相对更宜居,更适合养老休闲。

“沈阳啊沈阳啊我的故乡,马路上灯火辉煌……”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无论走到那里,我的根始终在这里,骨子和血脉里深深的羁绊永远无法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