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算法的程序员架构算法设计模式和编程理论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

讨厌算法的程序员 6 - 归并排序

2017-05-28  本文已影响87人  袁承兴

讨厌算法的程序员系列入口

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

从算法设计的分类上来说,插入排序属于增量方法。在排序好子数组A[1 ‥ j-1]后,再将单个元素A[j]插入子数组的适当位置,产生排序好的子数组A[1 ‥ j]。整个算法就是不断以此方法增量插入,直到子数组包含了所有数组元素。

本篇将要介绍的归并排序,是用另一种思想来解决排序问题的,在算法设计分类上属于分治法

分治法思想是,将原问题分解为几个规模较小但类似于原问题的子问题,递归的求解这些子问题,然后在合并这些子问题的解,最终建立原问题的解。

这里提到一个词递归,其解释是:为了解决一个给定问题,算法一次或多次的调用其自身以解决紧密相关的子问题。递归是分治思想的一个具体实现。

分治模式在每层递归时都有三个步骤:

看到这里,“直觉”上可能会产生一个极大的疑问:最底层的子问题是在哪里解决的?产生这个疑问是正常的,因为第二步“解决”也仅仅是调用自身,其实就是重新进入了下一层的分解、解决和合并,而没有看到“如何解决”。

答案是:无需解决。换句话说,层层分解到子问题的规模足够小时,解就自己出现了。后面还会再提到这一点。

归并排序伪码

归并排序按照分治法的三个步骤如下:

上一篇合并算法中已经解决了合并算法MERGE,归并排序就剩下如何进行分解,和递归调用了。

看代码的确就这三步:

MERGE-SORT(A, p, r)
1 if p < r
2   q = (p + r) / 2
3   MERGE-SORT(A, p, q)
4   MERGE-SORT(A, q+1, r)
5   MERGE(A, p, q, r)

注:(p + r) / 2如果不是整除,则取小于它的最大整数。

p < r时,表明数组有继续拆分的可能。当p ≥ r时,则表示该子数组最多有一个元素,所以无需排序就已经是排好序了,这就是分解到足够小会导致的自动解决。换句话说,我们一直把数组分解下去,直到分成每个子数组只包含1个元素时,即第3行中p = q,第4行中q+1 = r,那么第3和第4行的MERGE-SORT会立即返回,并执行MERGE,然后返回上一层MERGE-SORT,直到最上层。

一个例子

一个有8个元素的数组A[5, 2, 4, 7, 1, 3, 2, 6],采用归并排序的图示如下图。图中的下方蓝区部分是上面白区的数组不同时刻的镜像。白区主要在做“分解”,蓝区主要在做“合并”。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Java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ergeSortInASC(int [] numbers, int p, int r) throws Exception {
    if(p < r){
        int q = (int)Math.floor((p + r) / 2);
        mergeSortInASC(numbers, p, q);
        mergeSortInASC(numbers, q + 1, r);
        mergeInASC(numbers, p, q, r);
    }
}

MergeSort.java下载

上一篇 5 合并算法
下一篇 7 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CC BY-NC-ND 3.0 CN)
转载请注明:作者黑猿大叔(简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