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

中华教育资源网薛立新教授:师德教育要先把教师还原成“人”

2018-04-11  本文已影响59人  a635a04daeec

储殷

近几年来,社会舆论对大学中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如何构建师生关系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而这一问题的核心矛盾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师德的要求。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落实师德要求,最根本的路径是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的人际边界。从社会层面,要还原师德“人”的本质属性。

在平时的舆论中,我们一方面经常听到教师道德败坏的新闻,同时更多地是听到教师为了学生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不顾重病的亲人、甚至倒在讲台上的光荣事迹。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过多地拔高了教师的形象,把他们塑造成牺牲自我的英雄,而忽视了事实上教师本身也是人,是平凡地生活和思考着的人。

因此很多地方、学校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都着眼于强调师德的至高无上,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所应具有的重要角色,那就是作为普通人应有的普通的善意、日常的人际。甚至这种长期以往的至高无上的道德宣传,真的让很多教师产生一种幻觉,误以为自己是光辉伟岸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可能错误的,而一旦学生提出异议就雷霆暴怒。

所以,要真正实现师德教育,必须先把教师还原成“人”。一方面从社会舆论上要改变基调,充分认识到“老师也是人”的基本事实,认识到真正的师德绝不是脱离教师现实的生活而存在的,真正重要的不是高贵和神圣的牺牲精神,而是职业化、日常化的教育手段,认识到平淡如水的市井生活、埋头苦干的学校生活而不是浪漫的英雄主义,才是师德扎根的真正土壤。

因此,必须调整一贯以来的英雄主义的师德宣传方针,取而代之以现代公民道德性质的、普通人道德修养性质的师德要求,把师生关系当做日常的成年人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不是高贵的英雄和凡俗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人都明白,老师不是学生的主人、老板、皇帝,而只是老师。

另一方面,教师自我也必须认识到自己也只是普通人,是和学生一样的“人”。因此就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道理,学会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做学生,导师要求我做这样的事,我会不会不高兴、不乐意。

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避嫌,比如要坚信,性别始终是人际关系之大防。男教师要指导女学生,为什么非要大半夜,一天24个小时,白天10多个小时,难道抽不出一个半个小时来吗?女教师指导男学生,为什么甚至要叫到家里?学校还不够大吗?瓜田李下,这些都是可以也应该避免的——既要避免人言可畏,也要避免教师自己一念成魔。

同时,还要厘清学习和生活的边界。要牢记,学生是来跟你做学问的,是来获取他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学位的,因为这样你才会与他们建立目前的师生关系。换言之,作为教师要切记,你与学生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学习关系,而不是生活关系。师生关系的背景场所是学校,而绝不是私人宅邸。一切与他们学习无关的事,都应该慎重。

最后,从国家层面也需要尽快制定师德评价的细则和管理办法,让国家对教师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和考核,要允许犯错、但不姑息大错。对学生而言,则要加快完善心理辅导机制,探索学生对导师的反向评价机制,建立良性的互动和反馈,让学生有渠道可以维护权益,有渠道可以疏通压抑的心情,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师德建设,是塑造好老师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所有教师持之以恒终身践行的基本要求。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蓉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