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测猝死频频发生,不应该没人为此负责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366人  efdc8a7537cb

近年来,几乎每年体测季就会出现数起大学生在体测过程中猝死的事情。

这背后折射的平时体育锻炼普及、体测标准制定、体测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等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大学生体测事故频发

近年几乎每年体测季,都会发生若干起大学生在体测时昏厥抢救乃至猝死的悲剧。

2014年9月,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一名男生在参加1000米跑步测试中发生意外,倒在跑道上再也没起来。

2015年10月24日,南京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测试1000米时,猝然倒地昏迷,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2016年11月4日,重庆某大学一名大一男生在体测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死亡。

(来源:新记者)

2016年11月19日,武汉大学大四某学生于立定跳远项目中突然倒下,送往医院抢救无效,不幸辞世.......

2017年11月19日,武汉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在进行体质测试过程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

2018年4月26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一名学生在校内参加体能测试时突然倒地,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来源:腾讯新闻)

2014年教育部修订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的体测成绩列入学生档案,将体测成绩和评优评奖,乃至能不能拿到毕业证相挂钩。

(来源:人民日报)

从那时起,学生对于体测的重视程度有了质的变化,像陈大夫上大学时1000米一路走了六分半,体测还能过关的情况基本绝迹。

根据大学声的调查结果,水平越高的学校对于体测的要求越严,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或成绩要求越高。

(来源:大学声调查)

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普遍支持体测和毕业挂钩,认为这样能够促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来源:大学声调查)

(延伸阅读:为什么中国大学生那么害怕体测? | 大学声调查)

我们认为,为了给同学们体育锻炼一点必要的动力,让我们身边少一些平时胡吃海塞不运动,到三十岁时找不到对象时才追悔莫及的大小胖墩(陈大夫满头大汗ing........):

大学组织进行体测、以及严肃体测的标准,是符合同学们的根本利益的。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体测和毕业证挂钩,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少平时缺乏锻炼的学生在体测时想“加把油”,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玩命跑,导致出现身体状况的风险明显上升。

(来源:人民日报)

体测猝死谁之过?

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于相关风险的认识和准备水平明显不足,造成了学生体测猝死的风险显著加大。

(来源:豆丁网)

首先,国际通行的“先检后测”,在中国从一开始就被束之高阁。

根据大学声调查的结果,除入学体检外,会给学生安排定期体检的国内高校只有不到两成。

除了新生入学和学生毕业时会有两次比较正规的体检之外,国内的大部分大学基本不会再组织大规模的体检。

学生平时也很少有前往医院检查身体的习惯和意识,因此难以发现自己的疾病隐患。

这就导致很多身体状况根本不适合进行体测(尤其是心脏有隐藏问题)的学生也站上了体测场地,他们体测时出问题的可能性远大于身体健康的同学。

(来源:大学声调查)

其次,教育部明确要求:体测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被大部分高校当成了耳旁风。

国内大多数高校组织体测时,在场的除了学生就只有负责记录成绩的体育教师,和平时上体育课没啥不同。

根据学者楚海月等人的调查,目前国内仅20%的高校出台了长跑猝死风险防范预案。

长跑测试时,有校医跟随参与的高校仅为20%左右;

对体育教师与工作人员进行过心肺复苏培训的高校更少,只有10%左右。

没有任何医护措施的保障,在学生体测过程中遇到危急情况时就难以及时有效应对。

(来源:大学声调查)

最后,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校医院形同虚设,体测中学生身体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施救。

很多建在远郊区的高校新校区地处偏僻,附近根本就没有正规医院。

在这种情况下,校医院的设施人员都不够完备,学生看病难的问题在很多类似高校都非常突出。

一旦有学生在体测过程中出现状况,能否得到及时急救对于其抢救效果关系紧密。

而根据大学声调查的结果,有近半数高校的校医院经常出现上班时间找不到大夫的现象。

今年某985大学体测猝死事件目击者的叙述

(来源:知乎)

还有那些把体测安排在严重雾霾天的高校,我对他们没啥其他好说的,只能劝他们善良。

(来源:齐鲁网)

体测有人晕倒应该怎么办

在运动过程中的突然昏倒,很大几率是由于心脏骤停引起的,应该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chain of survival 

(来源:百度百科)

根据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心肺复苏应该包含下面五步:

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

 

快速除颤;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这五步被称为chain of survival (维生之链)

有数据显示,如果在患者倒地后的四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CPR),八分钟内能实施高级心脏救护术(ACLS),则有至少43%的几率可以被救活,因此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

心搏骤停发生后4~6分钟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复苏,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

在美国,大多数成年人都经过培训掌握了这种技术,因此对猝死病人的救活率超过40%,每年都能从死神手里救下20万条生命。

(来源:搜狐新闻)

每年的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八个医学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房颤联盟”都会举办一系列的展览教育活动。

虽然不少医学专家都呼吁尽快普及这样的教育和训练,但目前除医生外掌握相关技能的比例仍然非常低。

国内目前相关患者就医前的救活率仅不到1%,每年国内因心脏猝死的总人数就达到54万人。

志愿者在教授市民急救知识

(来源:网易新闻)

陈大夫认为,这种救命技巧的培训,应该列入新生军训内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掌握。

这种救命神器

应该在全国高校普及

国内高校除了急救培训和教育跟不上,硬件也存在明显的缺失。

下面这个绿盒子叫做AED(心脏自动体外除颤仪),是完成五步“生命之链”中的第三步除颤的必要仪器,专门针对基本的心脏按压不奏效的心跳暂停病例。

AED的有效性在国际上是经过无数病例充分验证的,有同学看过《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之类的美剧,或者《神秘博士》这样的好莱坞电影里经常就有使用AED的镜头。

(来源:央广网)

据研究,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至少提高50%左右。

早在200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推行公众场所配备AED计划,而我国公共场所AED的配置几乎为零。

(来源:上观新闻)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推广安装了AED,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2017年10月17日,上海理工大学成功救治一名在体质测试中突发心脏骤停的学生,使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心脏骤停到恢复心跳,为进一步抢救赢得了最佳时机。

该事件成为上海在推行AED校园试点项目后的首例成功案例。

(来源:央广网)

今年6月27日,《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经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已开始实施。

《条例》规定: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机场、地铁、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口岸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材的规划,并鼓励社会力量在人员密集场所配置AED等急救设备。

还规定,各级学校、特定行业、相关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等要普及员工的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免费提供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培训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深圳中小学生接受急救培训

(来源:龙岗新闻)

2015年11月6日,商丘师范学院大一新生庞某在体测1000米的跑步过程中被操场跑道凸起的井盖绊倒,之后出现晕厥、抽搐、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猝死。

庞某失独的父母以学校未按照规定在体测现场配备医护人员、设置安全保障为由,将学校和河南省教育厅告上法庭。

要求商丘师范学院和河南省教育厅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失费近115万元;退还学费6000元;并且要求商丘师范学院和河南省教育厅向家长本人赔礼道歉。

而据我们了解,之前发生的其他体测相关猝死事件虽然大都没有对簿公堂,但涉事学校基本也都是赔了相当一笔银子才得以私了的。

AED能将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至少提高50%左右,而每救活一名学生,就相当于为学校省下六位数人民币的赔偿金,即使以纯经济的考量也是合算的。

庞某生前照片

(来源:未来网)

经历了这些悲剧,那些能拯救许多大学生生命的措施,应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AED这种救命神器,应该在全国的大学里,尤其是学生体测现场得到普及。

大学体育教师是最能第一时间对患病学生施救的群体,针对他们完全应该普及全面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体测过程应该安排医护人员在场,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这一点应该写进大学体测的相关规定。

大学声(微信公众号ID:collegesay ),是一个以“为大学生发声”为宗旨的自媒体。

 

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大学生群体最关心的热门社会事件;最急需的学业生活资讯;全国各高校学生维权报道;以及独家的大学声调查报告.......

 

我们愿尽一切努力为大学生发声,帮大学生维权,伴大学生成长,与你一起不断进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