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每一页书上都有闪电,怪不得村上春树读了十二遍!
阅读钱德勒《漫长的告白》,就像小时候第一次坐在夏夜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精彩地让人忘了吃手上的雪糕,还要时不时猛拍一下大腿,因为遍布全书的金句如同挥之不去的蚊子,总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给你猛叮一口,让你记忆深刻。
请允许我用钱德勒式语言描述了一下读后感,因为中毒太深。
24岁时四处游荡,穿过网球拍的网线,采摘过水果,在加拿大远征军入伍,先后任职英国海军部和皇家空军,在法国前线服役三个月,一战结束后回美国,36岁时娶了一个大他18岁的离婚女人深爱一生,44岁因酗酒作为副总经理被石油公司开除,开始写侦探小说。
这个前半生被生活折磨得像一条落魄狗一样的钱德勒,终于在人到中年的时候,靠着小说《长眠不醒》塑造的马洛侦探这根救命稻草,翻身上岸。
然后就是4部小说,多部电影编剧,电影《双重赔偿》大获成功,被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在63岁的时候,他靠着这本《漫长的告白》经典之作,在3年后获得1955年美国爱伦·坡文学奖,用自己顽强的求生能力向生活竖起了中指。
然后又是一场漫长而又激烈的搏斗,他和一个又一个的出版商合作,又闹崩了,和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几个电影导演合作,又产生激烈分歧。心爱的妻子离他而去,他异常悲愤,又开始重度酗酒直至健康恶化。在他71岁离世的时候,只有17个仅点头之交的人在他的葬礼上默默追悼这个陌生老友。
似乎这场搏斗生活又赢了,然而剧情还在反转。
在他死后的60年间,他的声誉没有随着自己的死亡而飘散,反而名声日渐隆誉。到了今天,他的小说腰封上已经快写不下诸如此类的赞誉之词:硬汉派侦探小说鼻祖,美国推理家协会票选150年侦探小说最优秀作家第一名,电影史上最伟大编剧等等。
一大堆名字如雷贯耳的中外文学大师,比如加缪,毛姆,艾略特,钱锺书,村上春树,甚至连被他鄙视声称拒绝领奖的诺贝尔文学奖,其中的多个获得者如威廉福克纳,都争先恐后认领他为自己的偶像。
最噱头的是,怪不得村上春树读了12遍。
嗯,在向人生进行了漫长的告别之后,他终究还是赢了,这很硬汉马洛。
至于《漫长的告别》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侦探故事,已经不太重要了。
他丝毫不在意讲的是不是一个侦探破案的故事,甚至不在意,罪犯是否找到了,正义是否得到了伸张。
他从小说的第一句话,看到醉汉特里坐在劳斯莱斯车里开始,就只是想给大家讲一讲生活的残酷真相,或许就是那些年发生在他身上的种种不幸遭遇的投影。
一个三流故事情节的侦探小说,结果让钱德勒凭借惊艳的才华写成了一流文学经典。
主人公马洛是一名落魄,但是内心正直的私家侦探。在一次偶遇中,认识了喝醉了酒的特里。尽管从头至尾,他们只有寥寥可数的几次相遇,却彼此都把对方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特里的妻子出身豪门,却在不久后裸死家中。随后特里也被发现神秘失踪。然后是警察一路追查,发现特里已经在墨西哥小镇上自杀身亡。于是警察结案说,特里畏罪自杀。
作为特里的为数不多的好友,同时也是私家侦探,马洛深感其中事情蹊跷,决心一查到底,还好友以清白。
结果越查越发现事件黑幕重重,涉世太深。在追查中,马洛遭受了来自检察官,警察局的干扰和阻挠,甚至被警察抓起来拷打受到生命威胁。
在整个侦查过程中,一个又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社会面孔渐次出场,他们有富豪,有流氓,有美女,有警察。而穿梭于情节之中的,对社会制度的强烈批判,对金钱法律的深刻看法,对婚姻犯罪的精辟剖析,像一把手术刀,冷酷而又精准,每每总让我们耳目一新。
小说的结尾,马洛重逢假死的特里,多少惊心动魄,都寓于一句淡淡的问候:特里,你打动过我,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挥挥手,这里那里,某个清静的酒吧里,一起安安静静的喝几杯酒,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所谓漫长的告别,也许就是用一生的时光去等待,一个能够走进彼此内心的人。
最后,实在忍不住要分享一下书中那些牛逼闪闪的经典段子:
生命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在于他们变得苍老和鄙俗。
大多数人,一辈子要用一半精力,去维护他们从未真正拥有过的尊严。
我抓住铜戒指不放,却诧异的发现那不是黄金。像我这样的人,一辈子只会有一个光辉时刻,如同秋千架上完美的一荡。然后余生就全花在,尽量不从人行道掉进臭水沟了。
金钱有个特别之处,数量大了,他就会拥有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的道德准则。
我再也没见过这些人里的任何一个,警察除外,和警察说再见的办法,还没发明出来呢。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