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相信与不相信
情景1:权威。
同事一起讨论方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作为会议主持的L希望方案尽快落地,然后发出。作为就是总监的T却不得不提出方案不合理处,并把自己的想法和组织方案的意见抛了出来。L 明显表示出不爽,应该是权威受到了挑战。而T 也理由振振,“如果你想尽快落地,就按我的安排来一步步做到!你相信我!”。
情景2:网红
外出旅游的日子,女儿提出一起去酒店不远处的小山上看日落。那是一个被网红推荐的景点,同样也是很美的想法。于是他们出发。山顶风有点大,傍晚的温度也明显下降。她们坐在山顶上,周边慢慢聚集了人群。天上的云朵被风吹的散着散着,聚了;又聚着聚着散了。团云被风吹成了薄纱,又层层的虚虚的叠在一起。天空并没有如网红们所说的被晚霞染成粉色。时间慢慢逼近落日时间,但天空并未呈现网红们描述的样子。母女俩看着网上的帖子,也同样看到在山顶冻了个寂寞的表达。
情景3:GPS
跟着GPS地图走在陌生的街道上。不知道是天黑还是人少,心里生出很多焦躁来。希望能快点走到。地图上其实是显示有很多路的,但为什么单单给了这几条建议?于是,跟着方位,走了另一条路。可走着走着又不得不停下来,因为虽然这是条路,但好像都是在房后的空档小路。天黑,感觉非常不好。于是又走到大路上来。“相信GPS吧,尽管它总是会给我们带一条并不直接的路径”。
情景4:陌生
很晚了,门口的对讲突然响起来。对讲一端传出一个男子的声音,“你有一个快递”。女主人很诧异并警觉的关掉了对讲。可又响起来。男主人接起来问,“你有什么事情?”。电话端又说了一遍。很明显,这个人想进楼。男主人很巧妙的交流起来,
“请问接收人姓名是谁?”
“***",男子答道。
“哦,那你一定搞错了,这里没有这个人。”男主人挂掉了电话。
情景N:......
这些情景都很日常。人的劳累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需要这样时时刻刻的分析和判断。愿意相信和跟随,以及不相信和不跟随。有时候相信,是因为有依据,选择不相信,也一定有自己的依据。 “真的不想想,就是跟着走吧。”大多数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时刻表达出自己的无奈。
所谓躺和卷,恐怕也是这样的。因为,自己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如何相信。选择的背后都是你对“相信”做出的回应。
大部分人是觉得是有一个“应该”正确的,或“更”正确的存在指引着自己、帮助着自己,但事实上,谁又是定义那个“应该”的人呢?每一个对“应该”的认为,都存在一个假设,就是不出错和更美好。如果“应该”出现了,就欢喜;如果并不是出现了想象的“应该”,则后悔失落。
可真的有一个确定的“应该”吗?我们到底在如何选择着“相信”?
1.潜在的价值观与信念系统。这是大多数人都忽略掉的。而往往做选择的时候,这就是你内在的罗盘。
2.正和误二元对立观念。这个观念中包括着趋利避害,也包括着逻辑中的因果带来的关联和影响。
3.目的与动机驱动。这个选择方式的人都是看上去都很“理性”。就是选择你想要的,相信这个目的带来的意义就够了。
4.“懒”。这个词很扎耳,但的确是很多人选择相信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懒的想了。当然也的确是有很多思想家已经帮我们把对世界的看待都想了很多,一般人都不再需要思考了。而“为什么是”是在知识信息爆炸时代最难思考的。即使是想要看到本质需要探寻,也需要想清楚什么是本质。
还有一些是不选择。他们会发出很多怀疑和否定的声音,是天生批判家。批判性思考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角,但怕的是这个人一直在“批评”,却从来也不“建立”。就是从来都说“这个是不对的”,但又不给出“对”的;经常说“这个不行”,但也从来不说“什么行”。这样的人,在中医看,是患了疑症。
以上这几种方式排列一下,我首先排掉的还是不当疑症者。在懒症中,跟着事情和情况再定。懒也的确是必须的,世界已经进化至此,必须接纳一些,否则寸步难行。我既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更要有自己的目的和使命驱动。当然同时需要有一个信念去与世界合作,就是“大同”与“合一”,这样可以帮助我不去关注那么多的二元对立。
看,这又是一个观念。就是以“与世界合作”为意图的想法。有一个所谓“真相”在驱动。是啊,我还是一个被这些观念驱动的人。
我选择了这些观念,我塑造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