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类古文新说《弟子规》文言和古文赏析

古文新说《弟子规》(19)古代四大学习方法

2016-12-07  本文已影响149人  海天大路
从头学《弟子规》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译文: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德行,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书本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那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放任自己固执己见做事,蒙蔽真理成为不讲道理的人。

1、


“力行和学文”是什么关系?“学文”是指学习包括道德、礼仪等知识在内的所有有益的文化知识。“力行”则指对“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德行的实践。“力行和学文”是人成长中的两个方面的问题,要想健康成长,成为有识之士、有用之才,二者缺一不可,同时二者也相互促进。二者的具体关系。类似于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和后两者有并不相同。

以海天的理解,简单的说,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知行合一”里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二者之间一方面凸显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如果没有知就无以知道行,如果不去行就不是真知。另一方面的意思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通过行来完成道德的知。

"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这是哲学意义上的真理,涵盖一切发展中的知识、道理,包括“知”和“学文”。“实际”是指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哲学上的意义,和这里所指的“理论”相对应。"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联结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历史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以海天的浅见,“力行和学文”、“知行合一”、“理论联实际”三个观点有一个递进式的关系,越往后完善的观点越是具有普遍性,越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但是并不是一个完全取代的情况。

2、


“不力行但学文”会怎么样?《弟子规》认为这样的人很浮华,不会成为有用之才,即便有一些书本知识,也不会用到正路上,对社会有害无益。

前文说过,《弟子规》脱胎于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是更好地为统治阶层培养人才,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为人子弟者在道德德行方面应该做到的规范和具有的品行,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观念,都做了详细阐述。

认真按《弟子规》的要求,力行这些嘉德懿行,能开阔人的心胸和视野,培养人的毅力和理性,有利于孩子们将来在社会行走时,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像一些承受不住社会压力发生的自杀甚至杀人事件,如孙腾霄、蒋华文、马加爵、林森浩等等,如果胸怀家国天下理想,而不是个人的升迁发财一亩三分地,或许能避免这些悲剧。

“但力行不学文”呢?应该长成一个孤陋寡闻并且固执己见的大老粗吧?

当今社会,孩子们“不学文”者很少了,但是成年人“不学文”者众矣!“不力行”者或者“力行”的内容、方向偏差者就更多了,这将会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愿“力行”和“学文”伴你我终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译文: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三者确实全是缺一不可、十分重要的方法。读书时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又开始读另外的书。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的地方,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正含义。

1、


学习有没有捷径?当然没有,除了刻苦努力没有好办法。学习有没有学习方法?当然有,好的学习方法,能有效促进学历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年海天在农村上得小学,刚考到县城上初中时,极不适应,成绩直接下滑,一个学年结束后,已经有两门挂科考试不足60分了。学习跟不上班,功课越落越远,不得已,重新复读初一。

痛定思痛,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拿小学的学法学初中的课,思维方式跟不上。当时在课外书上看到一种“五环节学习法”,如获至宝,马上根据自己的情况予以使用。

所谓“五环节学习法”,现在看来其实十分简单,可是当时并没有人来辅导、告诉海天。五个环节分别是:

⑴课前预习,看这节课里有哪些知识点自己看不懂或有疑问,划出来。

⑵课堂上认真听讲,重点仔细听预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知识点,把课堂知识尽量整理成几个要点,做详细笔记。

⑶课后提问,针对课堂上没弄懂的问题,单独请教老师,哪怕去请教别的老师,也要坚决弄懂,决不能稀里糊涂的过去算了。

⑷独立完成作业,并验证正确与否,错误的找出原因,不会做的请教老师或会做的同学。

⑸复习,在适当时间段后,对一类、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要尽量多次复习。

经过五个环节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基本做到了融会贯通,成绩也突飞猛进,复读后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六次期末考试,总成绩在年级4个班里排名5次第一1次第二。课外时间也宽裕了,读了不少的小说和社科书。

当然,更主要的是刻苦努力,学习方法是起辅助作用,但是的确起很重要的作用。

2、


《弟子规》在这里提供了四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都是成百上千年来总结的经验智慧,非常有效,适合各科学习,很值得发扬光大。

一是“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就是指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

所谓心要记就是要勤于思考,弄懂弄会,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本末始终。所谓眼要看就是要学习到位,不走过场,眼看到和没看到一样那是心不在焉,是没有眼到。所谓口要读就是要大声诵读,特别是古代的韵文和诗词,只有大声诵读才会深刻感受语言之美。当代学外语也十分需要大声诵读。诵读适合各科学习,有利益加强记忆,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在默算数学时当难以计算清楚时往往口里不由自主的会读出数字,帮助强化记忆辅助演算。这三到不是彼此独立割裂的,而是联系统一的。

二是专心致志,即读书要专一,就是指不要三心二意,一本书读完再读其他的书。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体现的是一种治学的严谨态度,如果朝三慕四,那么极易养成不求甚解、马马虎虎的坏习惯。这样看起来读了好多书,其实都是走马观花或者开了个头,什么也没弄明白,什么知识也没学到。当然,如果选了不合适的书,初中生读大学课本,还是得放下重读他书的。选书不适,说明学习计划没有定好,这和下一个方法有关。

三是制定计划、坚决完成,这也可以看成是在专心致志上的更进一步。

制定学习计划时要宽一些、保守一些,不要定的过高,更不能脱离实际。计划定的过高的话很难按时完成,会打乱学习进度,挫伤积极性,反而得不偿失。如果自己有努力学习的决心和毅力,也完全可以提前完成计划甚至超额完成计划。完成计划不要畏难,下到功夫,积累到位,自然会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中庸》里有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功夫到、滞塞通”——“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四是多记辄问,就是遇到疑难要做札记记录下来,并且一定要请教别人,把疑难之处弄清楚。

记札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我们上课记得学习笔记,既可以记录疑难问题,也可以整理学习心得和知识要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很好的帮助记忆、辅助学习。日记,也是一种札记。

疑难问题要及时问,辄问就是马上问,这个意见是海天的意见,任何疑问不要拖延,拖延下去弄不明白会影响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时候人的惰性会导致把这个疑问放过去没找人请教,最后不了了之,这个疑问就弄不清楚确切的含义了。不要羞于请教别人,孔子还曾拜小儿为师,有“不耻下问”的意见,我们有什么理由羞于请教别人呢?不懂装懂终究害的是自己。

敬请关注下文,欢迎批评指教。

上一篇      ←----滚滚红尘里,试问仁者谁?

目录

下一篇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