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刷朋友圈多读书,没跟你开玩笑
在《社交红利2.0》读到的一段话再次证实了越来越碎片化的社交网络是在以牺牲高质量的作品为代价,带来全民的参与。
从长篇博客到140字的微博,书写门槛的降低推动微博在诞生早期便吸引了诸多用户。但即便如此,微博依然被认为门槛还是高了点。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在一次腾讯内部分享会上表示,部分用户依然能够将140字的微博写得非常精彩,这无形中会给其他用户带来心理压力。相比之下,看照片比阅店读文字更直观,手机拍摄图片没有门槛,因此朋友圈更鼓励用户多发图片,简单配上一些文字就好,信息的状态比微博更“简单”和“轻量”。
我翻译一下:为了提高用户参与度和分享率,好作品带来的压力是有害的,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方式,从而减少内容之间的差距,消除由此带来的压力。也就是说你博客写不好可以写微博,微博比不过可以发图片。
如果是以牺牲有价值的作品为代价来消除差异带来的压力,从而提高用户参与度和信息的转发率,被分享的信息本身将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这里没有批判任何一款社交产品的意思,毕竟社交应用是为了社交而存在,知识分享只是其中一个附加属性。但很多人却在错误地使用工具——将好友在社交应用上转发的内容作为主要的知识来源。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在塑造你的知识体系,你了解的知识靠谱吗,你的知识成体系吗?
谁在塑造你的知识体系
你以为是自己在筛选有用的内容,但事实是你的好友已经提前为你做了一遍筛选,你看到的是你朋友希望你看到的。
你了解的知识靠谱吗
你每一次的转发都事先做了更深入了解吗?你确信你分享的内容是真实的?如果你自己做不到,就不能期望别人做到。
你的知识成体系吗
不是说碎片时间的学习就不能形成知识体系,知乎上关于这点有讨论——“碎片时间的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但前提是需要有选择性的阅读和思考,强调的是主动性,然而从社交网络中获取知识更多是在被动接受,你可以说我是有选择性的阅读,但事实上你看到的是你朋友希望你看到的。
所以,不要把社交应用中的信息作为主要知识来源,该读书还读书、该读书还读书、该读书还读书,重要的事情讲三遍,不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