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力量- - 4月复盘
![](https://img.haomeiwen.com/i4411616/15f33de55a9348f1.png)
“生命的真谛在于,以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短,短得随时都能行动;这个过程很长,长得让我想用一辈子去完成。”
— — 辣笔小仕
月复盘,依然如期而至。每次月复盘都会难免兴奋,在回望时不会太艰难,皆因有日复盘,一切都会轻松许多。其次,每次的复盘有异于以前,收获也大不同。
你的足迹和思想都值得被记录。
4月对于我来说是很赋能的时间段,不论是对自己还是给他人。
最大的受益,是收到不同赋能同时,把自己所获分享给需要的家人和朋友,例如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中“课题分离”、“不再非得寻求认可”,“不给自己下不改变的决心”等都可以在生活中能解决很多困惑与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同频的人一起相互打气监督,身边遇到困惑的朋友被自己磁场影响。
只要目的出于真诚,相信也没人会拒绝。自己刚好有获,也能解决别人的需求,何乐而不为?微妙的感染力量就此产生。
或许这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赋能4月
关键词:体验
思
除了物质和一地鸡毛。人生还应该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不同体验堆砌而成,不管自己拥有的东西有多少,体验是否建立在冒险和感动的经历之上,哪怕踏出了一步,丰盈的内心感受还是大不相同。
我们总在思考自己失去了什么的时候,也可以想想得到了多少。在心理学当中,面对得到和失去时,两者的情绪反应,差别显而易见。我们都知道,为什么人会如此难以知足,我们很容易忘记掉自己拥有的一切,但是我们却很敏感自己失去过的东西。这便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内在倾向,所以,在体验的时候,把“目的”和“享受”两者分开也许就会有答案。
获
了解之前不曾涉足的领域
接受挑战自我
三大赋能秘笈
思
多维度思考就在于,你觉得自己接触越多了解越多和只专注一方面,两者并不冲突,不妨试试折中选取必要且能相辅相成的聚焦,就能很好解决。
就像那句“以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过程”,正能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以感染他人。把出发点设置低些,那开始时便会容易和简单些。
冥想并非只关乎宗教信仰和多神圣。简单点出发,便是让自己的身心都得到放松,据统计,人一天同时有几万个思维会在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现,它便可以让大脑和肌肉获得真正的放松和休息。
获
均已落地:聚焦、感染、冥想
小确幸关键词
思
不要让被欲望控制,当一个人有了执念后,不论好坏。便会被其牵着走,窥其本质,它还是一个执念。有了这个障碍,你会选择性“失明”,只会关注到那些表象好的事物,但对于个人成长来讲,却会错失很多,甚至迷失自己。
获
回归合作、赋能增加、头脑风暴、见三友、邂逅冥想。
事:
思
如果没有身体的佐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一样东西,你很想要很想做,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一年或者几年,你也许会发现很想要的不过只是当时想要罢了。
新的阶段有了重新认识,事物在不断的改变,而你需要做出改变应万变。
获
书籍:《认知迭代:自由切换大脑的思考模式》《学习之道》《高绩效教练》《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
头条征文9篇
字词练习25+
简书更文+复盘 28+
ted观看 15+
书评一篇,读后感两篇
日签落地
公号正式发布
慢跑20k
自问自答
不同时间段丢给自己一个问题,再通过反思寻找解决问题。
Q : 身边总会有不同的人在用自己惨痛的经历警戒我们,为什么最后我们还是会重蹈覆辙? (是否解决?)
已解决:
A:当作为旁观者角度看待问题时,我们或许会习惯性给自己一些“镇痛剂”,告诉自己一定以此作为警戒,但为什么最后还是无可避免的犯错?
是我们不怕伤害还是不知道失去的代价是什么?都不是,其实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只是你的“感同身受”并没有停留太久,简单来说,是针没刺到自己的肉,所以不疼。经过外界各种诱惑和时间的冲刷,我们的注意力成功被夺走,于是也就忘记了那次的“感同身受”,风一吹,也就这么散了。
人最怕不是犯错或是受伤,而是他人的经历都没能唤醒你,是你一次次让自己在徘徊和觉醒中选择了前者,从而陷入一个永不停止的旋涡里循环而不自知。
悟:
人都渴望新知,因为充满未知,不能太多,但是一定要有,找到最想做的,一直坚持下去。
找到一样东西不是找到之后就把它当作全部,或者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哪怕你得到了,你会发现,相比于之前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因为,外面的人和事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影。
聪明的人都不会把成败寄托在他人身上,不是一定要等到某个时间段,或优秀到某个程度才去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难道你没有好到一定程度就不会被爱了吗,其实应该是你会不会被爱,取决于你的复杂程度,个体化程度 ,一个人的独特是无限的。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平静下来,给自己一个沉淀的机会,不论现在处于哪个层次和状态,是顺利或迷茫甚至不堪,聆听它、接纳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4411616/6ccbbba933668de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