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法
2、教育的法
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育者本身的状态,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教育者本身就像是一杯满满的水,从杯口自然而然溢出来的水,就是最好的滋养。不断地修炼自己的状态,是教育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所谓的状态,就是人生的高度,如果教育者的身心都在一种很低下的状态,整天纠缠于名利得失,鸡毛蒜皮,孩子如何能够有灵性,有智慧?就是原本有灵性的孩子,也被邪气和俗气蒙蔽。
教育者应该怎么修炼自己的状态?扎根到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内心的高度。具体地说,就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唐朝的施肩吾语)
倡导“大其心”,就是格局要大。所谓的格局,就是一个空间,包括长宽高。长,就是眼光要长,以未来定义现在,基于三十年之后的孩子的生命状态,来考虑现在的教育。站在三十年以后看,现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必要,有些甚至在洒毒药。宽,就是包容,接纳更多的美好。所谓“容”,就是下化之,把不好的人和事拿过来而化之。高,就是人格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格局的就是高度。教育者的格局越大,给孩子的成长空间就越大,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讲究“虚其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所有的智慧都来自敬畏之心,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智慧是会绕着他走的。敬畏什么呢?敬畏天命、敬畏大自然、敬畏大人。
拥有“平其心”,就是保持平和。只有控制好自己地情绪,才可以就事论事。人生修炼到最后,就是两个字:平和。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平和的。
力求“潜其心”,就是克服浮躁,沉潜到水的深处,扎扎实实成长。教育的清流,在水的深处。可是大部分人都漂浮在水面上,只能喝苦水。
明悉“定其心”,就是知止,知止而后定。关于知止,本身就需要讲的太多,应悉心揣摩,也未必说的清楚,自己领悟吧。
当教育者自己修炼到一定的状态,你就能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叫“感动”。感动真的东西,感动于美好,感动于善良。这种感动会传递给孩子,让教育进入一个更宁静和美好的状态。
教育的法也有尊重规律的内涵,这个世界上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清晰的,一类是不清晰的。所谓的清晰,就是能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教育的规律,就是生命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率性而为”,所谓的率性,就是顺应和尊重人的本性。
当然这里也包括学校治理的“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而是指确保学校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包括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讲究合法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在规章制度中,学校章程是立校之本,而管理制度是贯彻学校章程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