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才不会被动 Be a fighter
我是老五,只是我第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一直一来我都想做一个微信公众号,但是却迟迟没有下手,相对同龄的人来说,我算是接触网络博客比较早的一批人了,2005年那会儿我就开始接触51.com,也就是51博客,当时很火的一个社交网络博客,可以传照片分享,可以打造精美的空间,但是没有什么社区的概念,都是在网络上收藏一些非主流的图然后保存,然后再写一些稍带忧愁的文章发布,等博友看到互相来访,点赞,获取那小小的成就感。
随后的我进入了高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我们省的示范性高中,这点当时还是有点自豪的,记得很清楚,当时中考语文考了全县第一,数学考了148(150的分数差2分),是以全县第11名的成绩,当时就面临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选择,是选择浙江宁波的镇海中学还是兴义八中,我选择了后者,当时我爸爸听了我的决定很生气,直至现在还是我和他之间的隔阂,因为高考我的失常发挥,来了上海,并不是很好的一所学校,东华大学,我记得很清楚,这个学校是我的第六志愿,但是到现在,我依旧没有后悔,我很感激我选择了上海。
我记得进入高一的我,对计算机还是很有激情的,当时学校是重点学校,对学业抓的很紧,很多人都是埋头苦学的,当时高一的时候每个星期有1节计算机课,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教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比如office,都是一些常见的,后来学校组织了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当时记得很清楚,有个学姐,个儿挺高的,扎着马尾辫,然后在我进入高二的时候就考上了清华,当时她是拿了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全国第二名,加了20分,那时候学的是Pasical,学校组织了一个专门的计算机培训班,当时从高一期中考试,数学考试达到一定分数才能参加,我记得当时那次考试没有考好,所以遗憾的没有被录取,后面我自己买了那本书,有时间就旁听了下,也算是对计算机编程有个简单的了解,比如算法,还有一些初级的计算机知识。
高考结束后,我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没达到自己理想大学的分数线,在填写志愿的时候我很纠结,但是在网络上搜罗了一通,也不知道填写什么专业好,后面听之前的学长说电气专业好就业,就选了2个专业,第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总的5个平行志愿,我都填写了这两个专业,后面就录取了电气工程,当时为什么没把计算机作为第一专业,是在觉得软件编程是个苦活儿,可以作为兴趣,但是不太适合作为工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一个人只身来到了上海,坐了32个小时的火车,我记得我出火车站那一刻,感觉很是震撼,上海南站很大,周围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当时天色已晚,是下午的5点钟不到,换作老家一般都是7,8点钟天黑,外面还下着大雨,周围很多旅店老板去拉客住宿,我就随便找了一家凑合了一晚,而且是4人1间的合住房间,没有空调,就是一个风扇,然后老板收了我50元。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世博会,当时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看了沙特、香港、中国馆,确实很震撼,之后又陆续看了其它的,记得那天我晚上11点30才从世博园出来,当时2号线正直世博高峰期有加班,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外来人的是我一个人坐着地铁,从2号线转了1号线不知道在哪个站下车,因为我不熟悉,就随着列车开,后面随便找了一个地铁站下来,然后我顺着大街走了快50分钟,才找到了1家比较便宜的旅社,因为我当时身上就带了2000块钱。之后我去了外滩,去了东方明珠,陆家嘴,那是我第一感受到魔都的繁华,也是我后来下定决心要来上海的原因。当时我还去了松江大学城,第一次感受到大学的氛围,我去了东华大学,但是觉得学校很漂亮,也很大,路很干净很整洁,晚上的时候我做地铁回到了市区,去了人民广场,晚的时候就在南京路步行街的一家网吧包夜睡过去了,为了节约钱,当时觉得上海很安全,第二天醒来什么东西也没丢。
进了大学,我对自己的定位还不是那么精确,大一的时候学校有很多社团,但是都没加入,最终选了一个勤工助学中心,因为听说那里可以每个月用工时换钱,但是报的是传媒部,然后部长给到我们一个任务,设计一个传媒部LOGO,1周后交稿,大学之前我自认为自己PPT能力还不错,但是说到设计LOGO,就需要用到PS和AI,当时又没有买电脑,于是我去图书馆借了本书,跑到学校多媒体教室边看书边学边做,最后完成了一个初具模型的LOGO,那是我第一次初步了解PS和AI,也是我后面进学院学生会的一个重要能力,后面班里、学院的PPT,活动海报,宣传视频我都有参与,这也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肯定。大二快临近暑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进行电子图书馆改造,把所有的图书贴标签入库,电子智能化,因为快放假没什么事,就报名参与了,当时是外面的一个公司承包的,贴一本书4毛,扫描5毛,当时候每天就去图书馆工作,从早到晚,一天也能赚150多块,但是很累,要从书架上把书拿下来,贴好扫描再放上去,之后就这样坚持做好1个星期,就做完了,接着华东大学图书馆也需要,我和室友也跟着去了,还认识了其他学校的同学,那时候正是上海最热的天气,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跑,工作的时候就带在图书馆,虽然有空调风扇,但是感觉整个人像被关了禁闭,确实也感觉到了赚钱的辛苦。后面自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了一份简历,在应届生求职网上投几家公司,都是关于设计的,庆幸的是,被一家名叫陆家嘴智慧社区的项目组录用了,负责UI设计,记得当时面试我的是一个毕业香港大学的女教授,30岁出头,因为这个项目是政企合作,所以比较重视,当时我填写了一个面试登记表,当时她看了第一句就说“同学你字写得很漂亮”,确实当时我是刻意把我的字写得很好,我暗自欣慰,但后面决定录用我还是她看了我之前做的一些样品,隔了几天入职工作的时候我才知道整个项目组只有我一个男生,其他都是其他学校的,还有几个是研究生,这份实习工作其实很轻松,每天就做做东西,讨论方案,然后带我们去参观一些社区建设,智能项目,当时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每周一次的培训也都是由这个教授的老公来负责,是个英国的老头,全程英文培训,每次听完都是云里雾里,我到现在也搞不懂为什么一个30多岁的女人嫁给快50多岁的老头,她也很有能力。但是这份实习的工资并不高,每天除去车贴和餐补,每天也就70块不到,但是过得确实很充实,每天从松江大学城做地铁到陆家嘴,然后晚上18:00再搭乘地铁回去。
但让我感到温暖的还是大二的下学期,我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是通过我在勤助的学长引荐的,那是我第一次做家教,家长说需要我先到家里去试讲,如果满意再确定,学生是住在西林小区,从大学城骑车过去大概需要15分钟左右,第一次讲课我备了大概有1个小时的课,从网上下了一些课件,希望把课程讲得丰富一些,孩子是小五的女孩子,第一次试讲很顺利,后面就确定下来了,每周1,3,5去学生家里上课,那个冬天我记忆非常深刻,上海的冬天都是湿冷,刺骨的那种,我在学校上完课,骑着自行车一路狂奔到学生家里上课,到的时候手脚都冰冷了,虽然带有手套,家长先是弄点热毛巾给我捂捂手,再弄点水果给我吃,遇到家长吃饭的时候都是吃完饭后再给孩子上课,那个时候觉得真的很暖心的,这也是我的第一次家教经历。从那以后,我也开始做一些家教工作,可以用来补贴生活费。还有一次是给一个松江那边一个学校教导主任辅导office的使用,他是因为上50多岁了,想评级晋升,但是对电脑不熟悉,所以找到了东华的勤助中心,因为我在里面,所有就接了。因为年龄比我爸大,我叫他李叔,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泰晤士小镇旁边买了一栋别墅,就他和老伴俩人住,她还有个女儿,送去美国读书了,家境不错,但是从来都很谦卑,也很和善,这也是改变了我对一些上海人的看法,他的为人处世对我影响很大,他是每周三、五开车到我们学校门口接我到他家,吃完饭然后帮他辅导,每次两个小时,每次300块,上完课又开车把我送回学校,其实他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但是他做事想得周全,这也是他能够在这个年纪能够拥有这样生活的原因。
大三的暑假我依旧是实习,但选择的是我们本专业的公司,上海博泰悦臻,做车联网,汽车GPS定位导航,当时他们是和上汽合作的项目,但是我是在漕河泾的实验室里实习,每天都是记录一些实验数据,确实有些无聊,包括硬件的测试也有在做,觉得很无聊,当初觉得想到一些电气公司工作,估计也是这般情景,所以从那以后就放弃了找本专业的工作,在大四毕业前还有去过正泰电源面试的经历,有些苦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