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素质打造(大)諷(實)刺(話)有感文學

其实真正的大牛,根本指导不了你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1574人  友不旧

文/友不旧

1.

我们学校有一个金融系的教授,性格温润如玉,从前在某著名投行做高管,退休二线后自已和朋友运作基金、做各种投资,没有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还在大学里教授课程,著书立说,为推进人类知识领域的上限做着贡献。

简单说,他就是杜月笙所说的“有本事,没脾气”的上等人,有人格魅力,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

但尴尬的是,虽然每一届学生在选课的时候都以抢到他的课为荣,但谈到他的课,都是苦不堪言的回忆。原因很简单,太烧脑,想听懂太难。

听不少同学哀叹过:“他讲课的内容太丰富了,同时对基本功要求很高,很难跟上。你能理解吗,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你面前摆着一座金光闪闪的宝藏山,而你确只能隔海相望,特别无奈。”

这位大牛老师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可以删减内容,降低难度,简单推演几个公式,介绍几个浅显易懂的案例,让课堂上百分八十的人听懂。

但是这种程度的课程,任何一个在读博士都能做到,何必要这样一个大牛来讲呢,根本无法体现大牛的价值。

大家虽热都迫不及待去挖掘他的智慧成果,但苦于本事不够,找不到入口。古人说“高处不胜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2.

和大牛之间这种近乎尴尬的处境,到底从何而来?

答曰:从思维模式到日常作息,从体力到脑力,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常常大到难以想向。

其实这个教授已经够成功的了,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依然保持每周不少于8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每天保持看最新论文,建模型,跟踪市场,分析一手数据。

曾经有人在他的办公室,看见他一边放着交响乐,一边在黑板上推演着密密麻麻的公式,整个过程享受又专注。这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生活。

最可怕的,永远不是有人在各个方面都优秀过你,而是能甩你几条街的人,还在以你无法想象的方式努力着。

有多少试图听懂他的课的学生,能像他一样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强度呢?毫不夸装的说,几乎没有。

我们又如何妄想一个人一周只花几小时,就能够掌握另一个人连续几十年每周花80个小时研究领悟出来的内容呢?

另一方面,行为学上有一个距离理论(personal distance),如果两个个体之间的背景,比如文化背景,收入水平,知识储备,价值观念等相差越远,这两个人之间的从思维到意识,再到行为,差距会越大,从而在思维、意识或者行为上发生交集会重叠的几率会越小

以此看来,大牛和我们之间有着天然难以跨越的鸿沟----他们已经获得的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而这个鸿沟,在你越来越了解他或她之后,只会越拉越大,此时大脑和思维就会自动划清界限,他是他,你是你,不在一个世界,无法类比,相去甚远。

这也可以说明另一个有趣的点----那些能跟你无障碍交流,并且能给到你实用且及时建议的人,往往也是跟你差不了太多的人,你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可能不仅仅是经历或处境,更有可能是性格和价值观上的契合。

3.

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没办法相互共情,真正的大牛,很难跟我们这些小兵站在同一个高度看问题。而他们的世界,我们也理解不了,因为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一个合格的将军无法精确指导狙击手怎么提高的准度,特种兵的怎么提高体能,侦察兵怎么更好地伪装,这两个角色之间,隔着三、四、五个不同的层级。对话起来,常常会有鸡同鸭讲的尴尬。

真正能训练指导我们的人,常常是高出一两个等级的那些,“近距离”关系。他们走过你来时的路,探索过很多有用或无用的方法,他们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你。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大牛的分享,我们平民百姓听起来,越是听得索然无味,面对的越是大牛,越是找不到共同话题,有时候甚至因为差距太大而互相觉得荒唐。反而跟你差距不大的人发表的意见,我们更有兴趣。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马云之前说自己最后悔的事是创建了阿里巴巴,羡慕那些月薪3,4万的普通人。大家都觉得他信口雌黄。但从他那个位置的视角,就算有些夸张,但必定不是信口胡诹的瞎话。

位置决定价值观念,经历造就行为模式,人的天然本性就是选择和自己相似点更多的人相处共事,为什么要逆天而行呢?


4.

作为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我从来觉得大神有大神的机缘,颇有些天选的意味,于普通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

股神巴菲特的午餐约会,已经连续拍卖十多年了,多少人排着队拿着钱,就为了能跟大神打个照面,闲聊几句。

只是这么多年了,也没见过什么人因那一次会面,醍醐灌顶,从此叱咤风云引领风骚。

其实仔细想想,孔子一堆直系弟子日日吃喝住行都在一起,数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能有大成就也没几个,更何况是这种短暂的会面和浮于表面的交谈。

我们所垂涎或者钦慕的,关于大牛的任何品质,无论是学识,能力,地位还是社会资源,永远都没办法像转账一样短时间内转移给你。就算可以,他凭什么,你凭什么。

一次会面或者听一场演说,你能得到的,充其量是他们漫长人生中那沧海一粟的小故事。能给你带来的直接效用,也为非是长则一星期短则几小时的斗志昂扬,而后大几率又回到偃旗息鼓的日常。

打个比方,站在喜马拉雅山顶的人,告诉我们要克服高反,克服缺氧,每一布都要调整好呼吸,不能着急,要慢慢走。这些全是货真价实的经验,对挑战珠峰的人都是金玉良言。

然而我们,尚在山脚徘徊的人,面对着截然相反的境遇。怎么能亦步亦趋小心翼翼,我们要跑,还要跑得比别人快,头等大事也不是什么高反或者缺氧。如果乖乖按大牛的模式走,可就要乱了套了。

5.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没有谁可以一蹴而就、一步登天。

大牛的话还得听,大牛的演讲还得看,名人自传仍然是我举双手赞成的读物。只有打开全景视角,才能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想要去的方向。

大牛的故事还得听,慢慢你会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上限的,不是能力,也不是运气,而是人品和格局,前者尚可修,后者多靠天赋。

一定要说有什么小tips,一是选择跟你背景相近的人去研究,简单点说你是草根就多关注曾国藩、刘强东,你是高富帅起点高就多了解比尔盖茨、马化腾,收获会多一些。

毕竟,临云高处的风景,与山脚或山腰处大不相同,多涨见识也不是坏事。能够借助别人的经验,登高望远,本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大好机会。

只是别站着就不愿意下来了,巨人的肩膀是高,有个致命缺点是不稳当,容易摔。

再有,一直保持仰望星空的姿态也挺累的,不如多看看那些近一点的灯塔和航站楼,触手可及的,也能指引方向,而且更合适的。

没有人的成功可以效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大神,但是就算平凡,故事也可以精彩。

脚踏实地,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进一步,有一步的欣喜。

END



您好,我是友不旧,很高兴能在这里把我自己介绍给你。

旅居法国的小仙女博士,学的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商科,俗人一个。

主业是美美地生活,副业是研究+教学相长,闲时写写字拍拍照。

一路走来途径过很多国家的山河湖海百态人生,爱过几个人,喝过很多酒,听过很多故事。希望在分享中听更多的故事交更多的朋友。

看到这真的很感谢,那就顺便点个赞或者在评论里聊两句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